序言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貿易和市集城市萊比錫Leipzig度過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段時間。17234月,市議會選舉他為聖多馬學校的樂長和音樂總監,而他們全家在5月從柯騰(Köthen)搬到了萊比錫。當他在魏瑪Weimar)時,他著重於創作管風琴作品;而在科騰,他的焦點是室內樂;如今在萊比錫,他首先致力於神聖的聲樂作品。他為聖尼古拉和聖聖多馬兩座主要教堂創作了清唱劇、受難曲以及神劇。

 

由於帝國貿易的特權和堆積權,萊比錫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因此相應地,當地商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命運。1625年,薩克森州選帝侯約翰·格奧爾格一世(Johann Georg I)允許該市在復活節和米迦勒節集市Michaelismesse之外舉辦馬市。17世紀中葉,商人們建立了一個用於貨幣和匯兌交易的貿易交易所,雖然它不及美因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或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般顯赫,但卻因為新年、復活節和米迦勒節的三個年度交易會,而發展成為中東歐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

 

1681年,萊比錫商人通過商業法庭在神聖羅馬帝國首次建立了一個機構,在貿易期間迅速解決現場糾紛,從而加強了萊比錫作為貿易中心的地位。但恰恰是這種成功給萊比錫的另一面帶來了問題。城墻內已經沒有空間再建造新的以及有代表性的建築,而且生活費用昂貴。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1730年寫給他在但澤(Danzig)的童年朋友格奧爾格·厄德曼(Georg Erdmann)的第二封信中,提到了“非常悅心的地方”,但也不忘提到“異想天開和對音樂不積極投入的市議會”(文件一,第23號)。

 

那些有經濟能力的人建起了多層樓房,這些樓房的設計在街道一側看起來很壯觀,有時還被家加上了奢華的裝飾;後院也有多層樓房,但建築比較簡單。當市政廳的卡維特(Cavete)大鐘讓它的聲音響徹萊比錫的大街小巷時,城裡的居民和遊客就只能拿著手提燈進入大街小巷。直到17011224日,萊比錫的商人們終於成功地滿足了他們對城市街道照明的要求,城市街道的燈籠在18名點燈人的監督下首次亮起。

圖片: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Leipzig

18世紀上半葉,萊比錫市中心約有三分之一的宅樓是新建的,大多是巴洛克風格的巨型石頭建築,帶有荷蘭風格的大窗和門。在市集廣場(Marktplatz)、卡塔琳娜大街(Katharinenstrasse)、帝國大街(Reichstrasse)和海恩大街(Hainstrasse)上,有華麗的商人住宅被建造起來。為此,以前的幾座建築被拆除,地塊也被合並起來。底層是銷售區,樓上是寬敞的中產階級公寓,而閣樓則被改造成儲藏室或供交易會參觀者和學生使用的附加房間。雖然冬夏兩季的氣候是這些空間不十分誘人,但對房東來說卻是有利可圖的,因為在交易會期間,居住空間的需求量很大,價格也相應昂貴,正如萊比錫學生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後來所提到一樣。

 

在市政廳東面的納什市場(Naschmarkt)有水果、蔬菜、面包和肉類的交易,那裡也是貿易交易所的所在地。啤酒是萊比錫最受歡迎、老少皆宜的日常飲品,例如溫熱的淡啤酒粥配上谷物食用。1635年左右,348座萊比錫的房屋擁有釀酒權,他們必須向市財政部門交稅。1720年,該市有100家客棧,15家酒館和8家咖啡館,這些場所在交易會以外的期間也有許多人光顧。1729-1737年和1739-1741年,巴赫經常在齊默爾曼的咖啡館(Zimmermannches Kaffeehaus)裡與一個音樂社團(Collegium musicum一起演奏音樂,那裡除了咖啡還有啤酒和白蘭地。

 

聖約翰教堂和市政公墓位於格里馬郊區(Grimmaische Vorstadt)。郊區的特點是一到兩層的木質結構以及帶瓦片屋頂的房子。從16世紀開始,這些房子大多是織布工、製革工、毛皮商,也包括磚匠、木匠和拉線工的居所。樂器製造商,如魯特琴和小提琴製造商霍夫曼(Hoffmann)家族或新基爾琴行的克里斯托弗·申哈特(Christoph Scheinhardt)也住在這裡。一些城鎮樂師住在貝特爾街(Bettelgasse),而一些則在市樂師街(Stadtpfeifergässchen),即今天的雜誌街(Magazingasse)上有一個仆人的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