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長的公寓

聖多馬樂長和家人住在聖多馬學校的南部,校長住在北部。約翰·酷瑙(Johann Kuhnau)去世後,三層樓的樂長公寓被翻新,並安裝了一個新的鐵爐子。1723522日,“中午時分,四輛載滿房屋架子的馬車從柯騰(Köthen)抵達這里,巴赫一家兩小時後“乘坐兩輛馬車抵達,並搬進了聖多馬學校新裝修的公寓”(文件二,第138號)。鎮上的賬目中顯示了172611月和17274月在校長和牧師的公寓里進行了泥瓦工和木工工作,詳情不明(文件二,第215號)。在校舍擴建期間,巴赫一家約從17316月底到1732424日住在海恩街17號(Hainstraße 17)克里斯托弗·唐多夫博士律師的房子里(文件二,第291296號)。改建後,巴赫家有大約250平方米的居住空間,共三層,不包括閣樓上的一房。根據保存下來的建築圖紙,底層有一個供暖的會客廳、一個洗衣房和廁所,一樓有四間臥室和約八平方米的小廚房(當時的木匠違反規定,在其中安裝了架子和一個櫥櫃,這也是後來另一位木匠有理由向市議會投訴的原因),一樓有兩個客廳,三樓是另一個有寬敞走廊的房間。巴赫的家庭不斷擴大,其中包括巴赫第一次婚姻的嫂子弗里德萊娜·瑪格麗特·巴赫(1729728日去世),以及仆人和私人學生,在這27年中,房間的占用和分配情況有了幾次的改變。

Bildnachweis Graphik: Bach-Archiv Leipzig
Bildnachweis Thomasschule: Stadtarchiv Leipzig
Bildnachweis Innenaufnahme: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Leipzig

1829的一次重建,改變了1732年整修後的設計(文件二,第290號)。後來,這些房間被聖多馬樂長莫里茨·豪普特曼(Moritz Hauptmann)占用,他的“作曲室”(Componierstube)位於一樓廚房後面,通往三年班(Tertia)的禮堂。當聖多馬學校被拆毀時,有人在地板下發現了一個五齒筆(用於繪製琴譜),這就是為什麽後人認為巴赫也在這個房間作曲。建築被拆除前所拍攝下的一些房間的照片提供了一些線索。當該建築被拆除後,成立於1900年的新巴赫協會(Neue Bachgesellschaft)負責保管樂長公寓的入口門,在波斯屋(Bosehaus)一段過渡期後,於2007年開始在愛森納赫巴赫博物館展出。重要的歷史樂器收藏家保羅·德·維特(Paul de Wit)的出版辦公室位於波斯屋的對面,並向公眾展示他廣泛的收藏品,後來他又得到了三個聖多馬學校的“遺物”,即不久前在1885萊比錫重新編排門牌號碼時所安裝的新門牌“18”、一個帶夾子的木製輪和一個鑄鐵爐灶。在他1903年印製的收藏目錄中,在目錄號1001-1003(第178頁)下寫道:從巴赫時代起,對老聖多馬學校的回憶。[......] 帶繩索和重量的輪子同時充當了門鈴和關門器。當門被打開和關閉時,輪子的旋轉使鐘聲響起。鑄鐵爐盤來自以前巴赫的房間。覆蓋了幾個世紀的石膏被移走後,這塊板子才被發現。1905年,保羅·德·維特將他的收藏賣給了科隆(Köln)造紙商和音樂贊助人威廉·海爾(Wilhelm Heyer);他的策展人格奧爾格·金斯基(Georg Kinsky)在1910年的收藏目錄第一卷中發表了一張排列組合的照片。

 

這座聖多馬學校的建築於1902年被拆除,而今天的“聖多馬屋”於1903年建成。聖多馬屋位於巴赫紀念碑的不遠處。這紀念碑是卡爾·塞夫納(Carl Seffner)所設計的,充滿了19世紀的精神風格,並於1908年建成。聖多馬屋建築高級總監的辦公室上方有兩塊銅牌,紀念一些曾經在這裡居住的名人。再往前走幾米,在迪特里希環(Dittrichring)的綠地上,有另一個古老的巴赫紀念碑,由費力斯·孟德爾頌·巴托爾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dy)於1843年發起眾籌所建成的,這個半身像由雕塑家赫爾曼·克瑙爾(Hermann Knaur)製作。

 

Bildnachweis Altes Bach-Denkmal: Bach-Archiv Leipzig (Matthias Knoch, März 2017)
Bildnachweis Bach-Denkmal Thomaskirchhof: Bach-Archiv Leipzig (Dr. Markus Zepf, März 2019)
Bildnachweis Bronzetafeln: Bach-Archiv Leipzig (Dr. Markus Zepf, März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