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訥堡:通過鹽業實現繁榮

漢薩城市呂內堡(Hansestadt Lüneburg)由三個定居點發展而來,即伊爾梅瑙河(Ilmenau)西岸的莫德斯特羅普村(Modestrope)、長期以來作為避難所的卡爾堡(Kalkberg950年左右由侯爵赫爾曼·比隆/ Hermann Billung擴建為薩克森公國最堅固的堡壘),以及帶有港口定居點的鹽場。在12世紀,這三個區域促成了新興的呂內堡城,此後不斷地設法擴大其權利和受益。

1247年鹽業壟斷權的授予對城市的發展意義重大,促進了繁榮和改善,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居民的自信心。呂訥堡鹽被大規模地用於保存(腌製)食品。1371年,呂內堡的市民與 “鹽業貴族”一起,征服了君主在卡爾堡的城堡,擺脫了王子的監護。1381年,呂訥堡加入了北德漢薩同盟,隨後發展成為北德最大的產鹽地之一。它的繁榮和影響力因其位於連接德國北部和波羅的海地區與德國中部和北部的重要貿易路線上而得到促進。

早在1282年,就有證據表明有一個議會瓦廠,生產簡單的墻石、屋頂瓦("holsten"),並從1579年開始生產稱為 "pannen "的空心瓦。在阿恩施塔特Arnstadt或米爾豪森Mühlhausen,直到18世紀,屋頂還覆蓋著稻草、藤條或木瓦,並為火堆提供充足的食物,而奧托二世公爵早在14世紀初就在一項法規中規定,磚房屋頂必須覆蓋瓦片。因此,時至今日,老城區氣勢恢宏的磚砌外墻和模製的石頭見證了漢薩城曾經的繁華。

17世紀,頻密的戰爭沖突給呂訥堡帶來了許多問題。1636年,瑞典軍隊占領了這座城市;次年,隨著不倫瑞克·呂訥堡的格奧爾格公爵(Herzog Georgs von Braunschweig-Lüneburg)的到來,占領結束。在議會的抵製下,公爵執行了新的城市憲法,這保證了他在宗教、財政和行政事務方面不受限製的監督。除了貴族、農民和卡格爾兄弟之外,憲法現在還承認行會和公會是議會的平等成員。從1695年起,市集廣場建了一座公爵府作為寡婦的住所。

來自其他鹽出產地的競爭越來越多,埃爾貝(Elbe)運輸的帝國宣傳使該市的經濟衰落更加迅速,最終在世紀末失去了獨立。雖然南北轉型貿易在18世紀享有另一個簡短的經濟繁榮,但它始終無法阻止經濟和政治衰退。鹽產量持續到20世紀,面臨地形沉降,導致建築物損壞。基於這個原因,1269年首次被提到的蘭貝蒂教堂(Lambertikirche1860/61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