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豪森:自由皇城
皇城米爾豪森建在山脊上。這幅鋼筆劃取自米爾豪森市檔案館(Stadtarchiv Mühlhausen)的一部手寫編年史(61/38,第 4-5 頁),顯示了從東部到北部的上城區,有巍然屹立的聖母教堂(右)和南部低地、下城區(也是商人或集鎮)的較小的聖布拉西教堂 (Divi Blasii)。在這兩個地區之間流淌著波普爾溪流(Popperöder Bachlauf),從12世紀開始,在2.7公里長的城牆內被稱為沖積注(Schwemmnotte)。直到今天,城牆上的眾多瞭望塔和門樓仍然是城市輪廓的特徵。
自由帝國城市米爾豪森的政治和經濟命運由市議會在 1220 年左右首次提及。到14世紀中葉,這個每年舉行選舉的機構已經獲得了深遠的權力,擁有自己的立法和管轄權以及鑄幣和海關法。議會的組成反映了城市社會:來自新舊城鎮的七個「領事」由兩名民選市長,加上十名行會成員和十名舊議會家族的代表統治。
三十年戰爭毀掉了本已處於緊張狀態的城市財務。一旦政治局勢開始平靜下來,1682/83年的瘟疫消滅了4,617名居民;1689年8月,一場城市大火燒毀了200多座建築物(在19世紀的城市地圖上用黃色標記的部分)。1707年5月30日,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聖布拉西教堂(Divi Blasii)成功地呈現了他的排練音樂幾周后,又有另一場大火襲擊了這座城市 。當他於6月中旬前往米爾豪森談判工作合同時,市政街(Ratsgasse)、科恩市場(Kornmarkt)和埃爾福特門(Erfurter Tor)之間的下城區大部分都被摧毀了(在地圖上標有綠色的部分)。在另一幅手寫的城市編年史中的插圖上,在右邊是聖布拉西教堂的剪影,左邊是聖馬利亞教堂的剪影。
巴赫的清唱劇《我從深處向袮懇求》BWV 131似乎與火災災難有關,因為在謄清副本的最後一頁上,他寫道:"應喬治·克里斯特·艾爾瑪斯博士(Georg Christ Eilmars)的要求,由米爾豪森的管風琴師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譜曲"。艾爾瑪斯博士是聖馬利亞教堂的牧師,也許是這部清唱劇的劇本作者。
圖片版權:米爾豪森城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