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森納赫:巴赫的童年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321日出生在愛森納赫(Eisenach),這是一個位於四個山谷交界處的小鎮,位於內塞河(Nesse)和霍塞爾河Hörsel的交匯處,兩天後(大齋期第三主日後的星期一),由約翰·克里斯托弗·澤爾布斯特(Johann Christoph Zerbst)牧師在喬治教堂Georgenkirche接受洗禮。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國家當時依然使用儒略曆Julianische Kalender),直到17002月,新教王公才引入了更新日曆verbeßerten Calender),這是教皇葛利果十三世(Gregory XIII)在158210月已經給天主教會所定下的。因此,根據此日曆,巴赫的生日應該是331日。

愛森納赫周圍的地區在基督教時期之前就已經有人定居,並且從12世紀中葉起就被記載為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擁有自己的鑄幣權。在通往萊茵蘭Rhineland的長途貿易路線上的位置除了有利於該鎮的發展,還有圖林根州Thüringia伯爵领主的宮廷,引來了許多詩人和藝術家。瓦特堡(Wartburg)“演唱家之戰”的傳奇,主要源自於理查德·瓦格納的歌劇《唐豪瑟》中的浪漫改編。從12世紀起,愛森納赫鎮上的聖喬治教堂附近有一所拉丁學校,馬丁·路德從1498年至1501年期間曾在此就讀。當時,身為學生的路德獲得了科塔(Cotta)家族的物質支持。科塔夫婦當時是否真的住在今天位於路德街8號的路德之家”,至今尚無法確定。眾所周知,改革家路德在愛森納赫上方的瓦特堡將《新約》從希臘文翻譯成德文。由他發起的宗教改革於1525年席卷愛森納赫,對當地的政治和信仰生活影響深遠。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Johann Ambrosius)從167110月開始直到1695220日離世期間都在愛森納赫工作,擔任城鎮樂長(被稱為豪斯曼)。從1665年起,他在阿恩施塔特(Arnstadt)的表弟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也開始為市政服務,即擔任喬治教堂(Georgenkirche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的風琴師。薩克森·魏瑪(Saxe-Weimar)公爵:約翰·喬治一世(Johann Georg I)於1672年建立了自己的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公國後,又任命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和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為宮廷樂師。隨著他的孫子威廉·海因里希(Wilhelm Heinrich)公爵於1741726日去世,這一血統也隨之消亡,公國重新回到魏瑪的攝政者手中。

卡斯帕爾Caspar和馬泰烏斯·梅里安Matthäus Merian)的銅版畫描繪了(理想中)巴赫時代愛森納赫作為貿易中心和住宅的樣貌。我們看到的是三十年戰爭結束後不久,在瓦特堡山下(第16項,被例為Schloss Wartenberg)的愛森納赫。畫面中央是市場,而周圍包括了聖喬治教堂(2),在南側於1507年建成王子所居住的宮廷(1),以及帶有獨特炮塔的市政廳(3),是巴赫父親的職場之一。周圍的城墻將老城與郊區隔開,其中部分城墻至今仍被保存下來。眾多的教堂和修道院今天仍然是城鎮的景點,盡管它們的外觀已經隨著時間而改變。在1708年出版關於皇室所在地的描述中,約翰·伯根納森(Johann Bergenelsen)稱愛森納赫為一個“人口密度極高”的城鎮,當時該地大約有15,000名居民;後來的編年史家認為這個數字大約只是總數的一半。1741228日至31日訪問愛森納赫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管風琴製造商約翰·安德烈亞斯·西爾伯曼(Johann Andreas Silbermann)在他的旅行日記中生動地寫說,這裡與哥達(Gotha)一樣,幾乎每60步就有三盞燈籠”在晚上被點燃。然而,他對愛森納赫婦女日常服裝的評價就不那麽好了:“婦女的服裝看起來傻裡傻氣,無論有沒有下雨,她們都穿著黑色的斗篷上街:就像斯特拉斯堡的衛兵那樣,而且還光著腳,頭上有厚厚的毛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