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伯爵府

安東·岡瑟二世 (Anton Günther II) 伯爵府上是宮殿區的一部分,取而代之的是宮殿前院的一座細長的新建築。它設有伯爵的執政廳、法庭和阿恩施塔特辦公室。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於 1703 年 8 月 9 日在這裡簽署了他的任命書。 1705 年 8 月,風琴師和合唱團學生約翰·海因里希·蓋耶斯巴赫 (Johann Heinrich Geyersbach) 打架後的審訊也在這座建築中進行。

 

1729 年至 1735 年間,新宮取代了伯爵府和一些附屬建築,是伊麗莎白·阿爾貝蒂娜·馮·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公主(Fürstin Elisabeth Albertine von Schwarzburg-Sondershausen)成為寡婦後的住處。如今,此地成為了阿恩施塔特城堡博物館。

“金皇冠”之家

1670年的城鎮大火影響了霍爾茨市場Holzmarkt的大部分地區。在逐步重建的過程中,阿恩施塔特Arnstadt1683年被安東·貢特二世伯爵(Anton Günther II)提升為皇鎮,因此有必要建造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位於今天霍爾茨廣場7號(Holzmarkt 7)的房子源自於這個時期:一個房子有釀酒許可證,另和一個有石頭外墻面向皮革街(Ledergasse)。最遲在19世紀,這兩棟房子被合並在一個屋檐下。

 

1695年至1716年間,這房子的主人是市長馬丁·費爾德豪斯(Martin Feldhaus)。1707年8月1日(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已經搬到米爾豪森),市長確認收到了聖喬治醫院基金30塔勒,"用於新教堂的管風琴師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先生,[......]從1706年到1707年的膳宿費、床位和客廳"(文件二,編號26)。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從1706年8月起就住在該房子兩部分中的其中一部分,直到1707年7月底搬到米爾豪森(Mühlhausen)。為此,在1935年他誕辰250周年之際,帝國音樂博物館捐贈了一塊紀念牌,安裝在霍爾茨廣場7號(Holzmarkt 7)的入口旁。

 

 

馬丁·費爾德豪斯(Martin Feldhaus)與年輕的巴赫和他的家人關係密切。他負責管理溫德在新教堂的新管風琴的資金,並參與委任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成為管風琴師。在1679年與瑪格麗特·韋德曼Margarethe Wedemann)結婚後,他屬於阿恩施塔特巴赫家族的近親圈:大姐瑪麗·伊麗莎白·韋德曼(Marie Elisabeth Wedemann)嫁給了愛森納赫的管風琴師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Heinrich Bach的兒子,從1665年到1703年在愛森納赫擔任城市和宮廷管風琴師),小妹卡塔琳娜·韋德曼(Catharina Wedemann)嫁給了蓋倫(Gehren)的鎮書記和管風琴師約翰·米歇爾·巴赫(Johann Michael Bach)。後者的女兒瑪麗亞·芭芭拉(Maria Barbara)在父母去世後又和兩個姐妹一起搬到了阿恩施塔特,在1706/07年的聖餐登記冊上有她們的名字。目前還不清楚他們是在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的遺孀馬丁·費爾德豪斯(Martin Feldhaus)的科爾街7號房子(Kohlgasse 7)那裏找到了住處,又或是住在另一個家族成員的家。無論如何,瑪麗亞·芭芭拉的姐姐:芭芭拉·卡塔琳娜·巴赫比她大5歲,她目睹了1705年8月4日晚上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和中學生樂團的成員約翰·海因里希·蓋爾斯巴赫(Johann Heinrich Geyersbach)在阿恩施塔特的市集廣場上發生的爭執,並表示她在從廚房總務克里斯托弗·赫圖姆(Christoph Herthum)那裡(今天的齊默街18號)回家的路上和管風琴師穿過了廣場。由此可見,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費爾德豪斯(Feldhaus)家族圈子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瑪麗亞·芭芭拉是可以理解的。

巴赫的住處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一次到阿恩施塔特Arnstadt可證實的日期是1703年7月初,當時他在新教堂(Neue Kirche)測試約翰·弗里德里希·溫德(Johann Friderich Wendel)剛建好的新管風琴。 1703年8月9日,他被任命為新教堂的管風琴師,這個從音樂家族環境中出生,如今18歲的年輕人已經整裝待發,因為這個姓系的音樂家族自1620年以來一直有成員在阿恩施塔特居住和工作。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曾在這裏開始了他的職業音樂家生涯,並經埃爾富特Erfurt遷往艾森納赫Eisenach。他的第二任妻子芭芭拉·瑪格麗特·巴托洛馬伊(Barbara Margaretha Bartholomaei)也來自阿恩施塔特。芭芭拉是市長卡斯帕爾·庫爾(Caspar Keul)的女兒,在第一次婚姻中嫁給了阿恩施塔特鎮的管風琴師約翰·貢特爾·巴赫(Johann Gunther Bach)。在她丈夫去世後,她改嫁給了也在這裏工作的執事雅各布·巴托洛馬伊(Jacobus Bartholomaei)。在她第三任丈夫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於1695年2月去世後,她是否回到了阿恩施塔特,目前還沒有得到證實。

 

根據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巴赫(Carl Philipp Emmanuel Bach)的說法,阿恩施塔特Arnstadt與埃爾富特Erfurt和艾森納赫Eisenach一樣,是巴赫家族生活的地方,非常熱鬧,特別是當他們聚在一起作樂的時候。住在阿恩施塔特的巴赫家族成員中有:

 

- 海因里希·巴赫(Heinrich Bach),从1641年9月起,在市政的聖母堂(Liebfrauenkirche)和奧伯教堂(Oberkirche)以及奈德克城堡(Schloss Neideck)的宮廷中以管风琴服侍。1661年,他成為了双胞胎约翰·克里斯托夫(Johann Christoph) {家譜中第12項 }和约翰·安布罗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的監護人。1689/90年,约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长兄约翰·克里斯托夫(Johann Christoph Bach)推薦他成為替补,然後搬到17公里外的奥赫德鲁夫(Ohrdruf)担任管风琴师。

 

- 海因里希·巴赫(Heinrich Bach)的女婿克里斯托夫·赫图姆(Christoph Herthum)从1694年起接替他成为阿恩施塔特奧伯教堂(Oberkirche)的城鎮管风琴师,直到他1710年去世為止。他是约翰·克里斯托夫·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的教父,约翰·安布罗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的长子。

 

- 約翰·米歇爾·巴赫(Johann Michael Bach)是海因裏希·巴赫(Heinrich Bach)的兒子,生於1648年,從1673年到1694年擔任蓋倫區(Gehren)的城鎮管風琴師,據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所說,他是 "一個有資格的作曲家"。1675年,他與阿恩施塔特的市鎮書記約翰內斯·韋德曼(Johannes Wedemann)的女兒結婚。他們的女兒瑪麗亞·芭芭拉(Maria Barbara)於1707年10月17日在阿恩施塔特外的多恩海姆(Dornheim)與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結婚。

 

- 約翰·克斯托夫·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家譜第12項}是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的孿生兄弟,1671年出生,1693年去世,一直在阿恩施塔特擔任宮廷和市政音樂家。他在科爾街7號(Kohlgasse 7)的房子如今被保存下來。

 

- 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去世後,他的長子約翰·恩斯特·巴赫(Johann Ernst Bach)於1696年11月至1701年復活節期間在奧赫德魯夫Ohrdruf的拉丁學校求學(與他的表兄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一起)。在那裏,他可能住在他的舅舅,即樂長和教師約翰·海因里希·庫恩(Johann Heinrich Kühn)的家裏。在漢堡和法蘭克福學習後,於1705年回到阿恩施塔特。他在表弟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前往呂貝克(Lübeck)期間替他代班,並於1708年被任命為新教堂的繼任者,最後於1728年在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接替安德烈亞斯·伯爾納(Andreas Börner)的職位。他當時住在他父母在科爾街7號(Kohlgasse 7)的房子裏。

 

- 安德烈亞斯·伯納(Andreas Börner)於1695年與城鎮管風琴師克里斯托夫·赫圖姆(Christoph Herthum)的女兒瑪麗亞·伊麗莎白·赫圖姆(Maria Elisabeth Herthum)結婚。至少從1695年開始,他就在新教堂Neue Kirche)彈奏座式管風琴(Orgelpositiv,並與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同一天被任命為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的管風琴師。

 

聖母教堂(晨曦教堂)

在阿恩施塔特(Arnstadt)老城的西部,有一座三層的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也被稱為下層教堂(Unterkirche),建於1180至1330年間。三層高的大教堂及其高大哥德式的詩班廳顯示了羅馬式後期,哥德式早期的風格。雙塔建於19世紀末。

 

17世紀末以來,該教堂在周日和公共假日的早上5點30分至7點30分之間舉行崇拜會,這就是為什麽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也被人們稱為 "早晨教堂"(Frühkirche)。1703年8月9日,鎮上管風琴師克里斯托夫·赫圖姆(Christoph Herthum)的女婿安德烈亞斯`伯納(Andreas Börner) 接任了管風琴師一職。

2001-2003年製成的聖母教堂及其新哥德式雙塔的模型,在前奈德克(Neideck)城堡的場地上展出。

奈德克城堡

奈德克城堡(Schloss Neideck)被巴洛克風格的花園所包圍,施瓦茲堡·阿恩施塔特(Schwarzburg-Arnstadt)的安東·貢特二世(Anton Günther II)伯爵的住所。1666年,他的父親安東·貢特一世(Anton Günther I of Schwarzburg-Sondershausen)去世後,他與弟弟克里斯蒂安·威廉(Christian Wilhelm)一起繼承了王位,但直到1681年才分出遺產。1683年,他把住所從克維拉(Keula)搬到了阿恩施塔特,並在1684年8月7日娶了布繞恩率克·沃爾芬布特爾的奧古斯特·多蘿西婭(Auguste Dorothea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後搬進了奈德克宮。1694/95年,他讓小約翰·莫里茨·里希特(Johann Moritz Richter d. J.)對城堡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然而,隨著他在1716年12月20日去世,由他所建立的施瓦茲堡·松德斯豪森·阿恩施塔特(Schwarzburg-Sondershausen-Arnstadt)的旁系也隨之消亡。城堡在18世紀開始失修,從1764年開始逐漸被拆除。現在只剩下建於1554年的64米高的城堡塔樓,塔樓平坦,也許是卡斯帕爾·巴赫(Caspar Bach)在任時所使用的炮臺。2001-2003年,一個從前城堡的模型在城堡的場地上被建起來,讓人們對其有深刻的印象。

 

1654年開始,由克里斯托夫·巴赫(Christoph Bach)領先,巴赫家族很多成員都是為該城市和伯爵服務的樂師。例如,克里斯托夫·赫圖姆(Christoph Herthum)從1667年(或最遲1672年)開始擔任廚房總務和宮廷管風琴師,並從1694年開始接替其岳父海因里希·巴赫(Heinrich Bach)奧伯教堂(Oberkirche)擔任城市管風琴師。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是否也曾在宮廷裏參與演奏(作為獨奏者或是與宮廷管弦樂隊一起,後者在1701-1710年期間由保羅·格萊茨曼指揮),目前資料不詳。

奧伯教堂

在南城墻附近,方濟各會的修士(Barfüßer)於1248年在阿恩施塔特定居。他們建造了一個長約60米、寬約11米的大廳教堂,在東邊結束,有一道直墻和三個大窗戶。北側的鐘樓於1461年建成,直到1746年才加上巴洛克式的穹頂。1533年,阿恩施塔特引入宗教改革後,方濟各會修道院於1538年被解散。從1540年到1561年,修道院的建築一直是伯爵的教育機構,在1581年的城鎮大火之後(大火不僅燒毀了鎮上的主教堂聖博尼法斯,還燒毀了牧師樓和學校)修道院裏有鎮上的拉丁語學校和監理所。今天,阿恩施塔特-伊爾梅瑙(Arnstadt-Ilmenau)教會管理部門的辦公室就設在這裏。

 

奧伯教堂是鎮上新的主教堂,1595年南側增添了一個木製的王室座椅,1624年在西側的風琴閣樓也被擴建。在1715/16年,教會逐漸添加了更多的長廊和長臺。 禮拜堂裏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聖壇可追溯到1642年。它在三幅浮雕上展示了最後的晚餐,上面是基督的受難和復活,每幅浮雕的兩側各有兩位福音書的作者,在壁龕裏還有摩西和約翰,以及彼得和保羅。自2007年以來,這座於1725年更新帶有木桶的舊教堂已被逐步修復。

 

海因里希·巴赫(Heinrich Bach)於1641-1692年在奧伯教堂擔任鎮上的管風琴師。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兩年後他的女婿克里斯托夫·赫圖姆(Christoph Herthum, 1651-1710)接替。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明確的證據,但我們有理由認為,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曾在以西結·格呂茨勒(Ezechiel Greutzscher)於1611年建造的管風琴上為教堂儀式彈奏(至少是替補的)。

 

萊比錫檔案館 Markus Zepf 攝

科爾街7號的居所(Kohlgasse 7)

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12} (巴赫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的孿生兄弟) 1687年4月向白面包師傅的遺孀伊麗莎白·卡內沃夫(Elisabeth Kannewurf)收購了位於上城區的寧靜工匠之家(圖片中央有金屬標誌的巴赫之屋 "Bachhaus")以及其相關的園地。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在1693年去世後,這所房子最初由他的遺孀馬爾大·伊麗莎白(Martha Elisabeth)和她的孩子們:約翰·恩斯特(Johann Ernst)、約翰·克里斯托弗(Johann Christoph和芭芭拉·凱薩琳娜·巴赫(Barbara Catharina Bach)擁有。直到1732年,約翰·恩斯特·巴赫這棟房子給賣了,並搬到新教堂公墓巷子Friedhofsgasse)旁邊的一座建築。

 

根據1705年8月5日和8月21日的審訊記錄中的陳述,在與中學生樂團的成員約翰·海因里希·蓋爾斯巴赫(Johann Heinrich Geyersbach)發生爭執後,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表示,“他蠻晚地離開城堡,回家途中來到了市集廣場” [文件二,第14號]。他的表妹芭芭拉·卡塔琳娜·巴赫在8月21日作證時說,他們倆與王子的廚房總務和城鎮管風琴師克里斯托弗·赫圖姆(Christoph Herthum)道別後的回家路上,來到了市集廣場。從城堡以及從赫圖姆在今天的齊默街18號(Zimmerstraße 18)的公寓到科爾街7號(Kohlgasse 7)的路上都必須穿過市集廣場(Hauptmarkt)。以此推論,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和他的二表姐芭芭拉·卡塔琳娜·巴赫(Barbara Catharina Bach他未來妻子瑪麗亞·芭芭拉的姐姐)在1703年至1706年間也住在科爾街7號(Kohlgasse 7)的前樓或後樓。

 

2004年起,巴赫之家(Bachhaus)中被安置了一個紀念碑1935年,即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250歲生日的紀念年,位於萊比錫的新巴赫協會(Neue Bachgesellschaft)在房子的入口處捐贈了一塊大理石牌,刻上了曾居住在這裡的巴赫家族成員。

 

新教堂(聖伯尼法斯教堂)

在中世紀早期就有記載到聖博尼法斯教堂(Bonifatiuskirche),於1581年8月7日連同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塔樓(鎮上的守衛就住在塔樓上)一起被徹底燒毀,並成為了廢墟約一百年。在施瓦茲堡·松德斯豪森的索菲·多蘿西伯爵夫人(施瓦茲堡·松德斯豪森的克里斯蒂安·貢特二世的遺孀)Gräfin Sophie Dorothea von Schwarzburg-Sondershausen (Witwe Christian Günthers II. von Schwarzburg-Sondershausen)的資助下,才於1676年4月24日按照安德烈亞斯·魯道夫(Andreas Rudolph)的計劃開始重建,成為一個大廳教堂,周圍有兩個長廊和一個獨立的(第三個)風琴閣。1683年3月9日,這所教堂,從此被稱為 "新教堂"(Neue Kirche),並被祝聖了但當時由於缺乏資金,因此教堂沒有塔樓、鐘和管風琴。

 

1694年至1816年期間,新教會有自己所聘請的牧師,最遲於1695年有了一臺可用於教會音樂的座式管風琴(Orgelpositiv),由安德烈亞斯·伯納(Andreas Börner)負責演奏,他是城鎮管風琴師克里斯托弗·赫圖姆(Christoph Herthum)的女婿。1699年5月9日,在商人兼議會建築商約翰·威廉·馬根(Johann Wilhelm Magen)去世的前兩天,他通過遺囑附錄從他的財產中捐出了800金盾,以為教堂建造一個適合的新管風琴。之後,市議會便可以尋找一個合適的管風琴建造師。在西奧多·貢特·菲舍爾(Theodor Günther Fischer)牧師(1691年至1699年12月在穆爾豪森聖布拉西 “Divi Blasii” 的牧師)的協調下,市政委員會和總監約翰·戈特弗里德·奧勒留斯(Johann Gottfried Olearius)於1699年10月17日與穆爾豪森的管風琴建造師約翰·弗里德里希·溫德(Johann Friedrich Wender)簽訂了一份建造新管風琴的合同。

 

1703年7月初,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從魏瑪(Weimar)來到阿恩施塔特,測試已經完工的管風琴。長廊、風琴外殼和桶形拱頂當時仍然是木質的,如今人們可以在阿恩施塔特城堡博物館裏的一個模型看到此景。這位18歲的年輕人與鎮上的管風琴師克里斯托夫·赫圖姆(Christoph Herthum)一起測試了新的管風琴。他的管風琴演奏似乎在阿恩施塔特得到了青睞,因為他早在1703年8月9日就被任命為新教堂的管風琴師。他的職責包括在周日和日的主要崇拜會上演奏管風琴,此外,演奏任務還包括:周一早上7點的早禱,在周三下午2點的晚禱和懺悔時刻,以及周四早上7點的證道時間。1707年7月,巴赫接任了米爾豪森聖布拉西教堂Divi Blasii zu Mühlhausen)的管風琴師一職。

 

1935年是巴赫250歲誕辰週年,新教堂被重新命名為"巴赫教堂"(Bach Kirche)。1957年開始,在詩班房下的噴泉墻上有一塊大理石牌子,紀念巴赫在阿恩施塔特的工作。

市鎮聽

市集廣場是阿恩施塔特(Arnstadt)最古老的定居點。市政廳建於1582-1586年,是老卡斯帕·榮漢斯(Caspar Junghans the Elder)的設計,在聖博尼法斯教堂(Bonifatiuskirche)附近以北的市集廣場聳立。這座棱角分明的建築有荷蘭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外墻,並有一個高高的屋檐。從遠處都可以看到兩座帶引擎蓋和燈籠的屋頂炮塔。1753年之後,陽台取代了從廣場到大禮堂的兩段階梯。1753年安裝的大窗戶上方,是14世紀的木製人物,描繪了城市的守護神瑪麗和博尼法斯(Maria und Bonifatius)。當時和現在一樣,這裏是城市管理的所在地。

樂長的公寓

聖多馬樂長和家人住在聖多馬學校的南部,校長住在北部。約翰·酷瑙(Johann Kuhnau)去世後,三層樓的樂長公寓被翻新,並安裝了一個新的鐵爐子。1723522日,“中午時分,四輛載滿房屋架子的馬車從柯騰(Köthen)抵達這里,巴赫一家兩小時後“乘坐兩輛馬車抵達,並搬進了聖多馬學校新裝修的公寓”(文件二,第138號)。鎮上的賬目中顯示了172611月和17274月在校長和牧師的公寓里進行了泥瓦工和木工工作,詳情不明(文件二,第215號)。在校舍擴建期間,巴赫一家約從17316月底到1732424日住在海恩街17號(Hainstraße 17)克里斯托弗·唐多夫博士律師的房子里(文件二,第291296號)。改建後,巴赫家有大約250平方米的居住空間,共三層,不包括閣樓上的一房。根據保存下來的建築圖紙,底層有一個供暖的會客廳、一個洗衣房和廁所,一樓有四間臥室和約八平方米的小廚房(當時的木匠違反規定,在其中安裝了架子和一個櫥櫃,這也是後來另一位木匠有理由向市議會投訴的原因),一樓有兩個客廳,三樓是另一個有寬敞走廊的房間。巴赫的家庭不斷擴大,其中包括巴赫第一次婚姻的嫂子弗里德萊娜·瑪格麗特·巴赫(1729728日去世),以及仆人和私人學生,在這27年中,房間的占用和分配情況有了幾次的改變。

Bildnachweis Graphik: Bach-Archiv Leipzig
Bildnachweis Thomasschule: Stadtarchiv Leipzig
Bildnachweis Innenaufnahme: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Leipzig

1829的一次重建,改變了1732年整修後的設計(文件二,第290號)。後來,這些房間被聖多馬樂長莫里茨·豪普特曼(Moritz Hauptmann)占用,他的“作曲室”(Componierstube)位於一樓廚房後面,通往三年班(Tertia)的禮堂。當聖多馬學校被拆毀時,有人在地板下發現了一個五齒筆(用於繪製琴譜),這就是為什麽後人認為巴赫也在這個房間作曲。建築被拆除前所拍攝下的一些房間的照片提供了一些線索。當該建築被拆除後,成立於1900年的新巴赫協會(Neue Bachgesellschaft)負責保管樂長公寓的入口門,在波斯屋(Bosehaus)一段過渡期後,於2007年開始在愛森納赫巴赫博物館展出。重要的歷史樂器收藏家保羅·德·維特(Paul de Wit)的出版辦公室位於波斯屋的對面,並向公眾展示他廣泛的收藏品,後來他又得到了三個聖多馬學校的“遺物”,即不久前在1885萊比錫重新編排門牌號碼時所安裝的新門牌“18”、一個帶夾子的木製輪和一個鑄鐵爐灶。在他1903年印製的收藏目錄中,在目錄號1001-1003(第178頁)下寫道:從巴赫時代起,對老聖多馬學校的回憶。[......] 帶繩索和重量的輪子同時充當了門鈴和關門器。當門被打開和關閉時,輪子的旋轉使鐘聲響起。鑄鐵爐盤來自以前巴赫的房間。覆蓋了幾個世紀的石膏被移走後,這塊板子才被發現。1905年,保羅·德·維特將他的收藏賣給了科隆(Köln)造紙商和音樂贊助人威廉·海爾(Wilhelm Heyer);他的策展人格奧爾格·金斯基(Georg Kinsky)在1910年的收藏目錄第一卷中發表了一張排列組合的照片。

 

這座聖多馬學校的建築於1902年被拆除,而今天的“聖多馬屋”於1903年建成。聖多馬屋位於巴赫紀念碑的不遠處。這紀念碑是卡爾·塞夫納(Carl Seffner)所設計的,充滿了19世紀的精神風格,並於1908年建成。聖多馬屋建築高級總監的辦公室上方有兩塊銅牌,紀念一些曾經在這裡居住的名人。再往前走幾米,在迪特里希環(Dittrichring)的綠地上,有另一個古老的巴赫紀念碑,由費力斯·孟德爾頌·巴托爾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dy)於1843年發起眾籌所建成的,這個半身像由雕塑家赫爾曼·克瑙爾(Hermann Knaur)製作。

 

Bildnachweis Altes Bach-Denkmal: Bach-Archiv Leipzig (Matthias Knoch, März 2017)
Bildnachweis Bach-Denkmal Thomaskirchhof: Bach-Archiv Leipzig (Dr. Markus Zepf, März 2019)
Bildnachweis Bronzetafeln: Bach-Archiv Leipzig (Dr. Markus Zepf, März 2020)

Subscrib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