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聖約翰教堂

在呂訥堡Lüneburg)城市的西部,有一座雄偉的五層高哥德式聖約翰教堂,建於 1390 年左右,其塔樓高約 109 米。直到今天,教堂依然由市議會負責贊助。在 1470 年代,此教堂獲得了新的議會席位。 1484/85 年,一位漢堡(Hamburg)的畫家負責壇的面板畫的部分,而一位呂貝克金匠負責鍍金。 1569 年,來自呂貝克的海因里希·馬爾茨(Heinrich Malz)根據當地聖凱瑟琳教堂(Katharinenkirche的講台,為聖約翰教堂製作了一個新的講台。由共 14 個座位組成的詩班席創建於 1420 年左右,最初沒有後牆,直到 1589 年才由瓦內克·柏梅斯特(Warneke Burmester 完成。在詩班席的以東,高處有描繪着使徒、教會和聖殿的畫板。除了詩班席中帶有雕刻的聖壇和洗禮池,北處有一個以馬利亞為主題的吊燈,可追溯到 1490 年左右,是歷史藝術珍品之一。另外,有一個由鍍金鐵製成的六面天篷,帶有一個彩色與部分鍍金的麥當娜雕像,頭上有光環,周圍是六個手拿着當代樂器演奏音樂的天使,兩側各有一個更大的天使。在這個雕像後面是一個會督的雕像。

1700-1702 年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身處的教堂原來有豐富的陳設,但經過 18 世紀後期,特別是 1856/57 年的淨化修復,許多陳設已經遺失或是改變了。蘭伯蒂教堂(Lambertikirche)添加了一些藝術品,後來 1860/61 年被拆除最初於 1685 年為聖約翰教堂洗禮池製作的字體採用由卡爾克貝克(Kalkberg 石膏製成的巴洛克式推桿,現借給位於呂訥堡東南部的德·艾弗爾(Deutsch-Evern)教堂。

西部長廊的管風琴由來自斯海爾特·亨博斯(s'Hertogenbosch 的亨德里克·尼霍夫(Hendrik Niehoff)和賈斯珀·約翰森(Jasper Johannsen 1551 年至 1553 年建造,共有三層鍵盤和踏板,以及 27個音栓,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特別被此樂器而吸引。 1576 年,迪克·霍野(Dirk Hoyer)將保留的底座 16'管添加到後部。經過一些維修,1651/52 年,來自漢堡的弗里德里希·斯泰爾瓦根(Friedrich Stellwagen)將樂器擴展至 40 個音栓,並將其調至詩班音(Chorton16-18世紀常見的調音音律)。 1698 9 26 日,格奧爾格·波姆(Georg Böhm 接替了克里斯蒂安·弗洛爾Christian Flor 管風琴師的職務。約翰·海因里希·巴特納(Johann Heinrich Büttner)從1694年到1709年擔任那裡的樂長。

波姆(Böhm)說服市議會,讓馬提亞斯·德羅帕(Mathias Dropa)對管風琴進行現代化改造。他是漢堡著名管風琴製造商阿爾普·施尼格Arp Schnitger)的前僱員,他在 1705-1707 年為聖米歇爾教堂 Michaeliskirche)建造了一個新的管風琴。在1712年至1715年之間,德羅帕(Dropa)為聖約翰管風琴製作了獨特的踏板塔,並將此樂器擴展到47音栓。

在呂訥堡(Lüneburg)逗留期間,巴赫與格奧爾格·波姆(Georg Böhm)保持良好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巴赫離開後,他們兩人針對管風琴的擴建交換了意見,或巴赫於 1720 年末申請成為漢堡聖雅各比主教堂(St. Jacobi Hamburg)的管風琴師時,到此體驗了擴建後的聖約翰管風琴。

 

3 聖米歇爾教堂

聖米歇爾的修道院和教堂由赫爾曼·馮·比隆Hermann Von Billung)和他的兄弟阿梅隆Amelung,威爾登的會督),是卡爾克貝克(Kalkberg)王子城堡下一個高尚的修道院。城堡被毀後,教堂和修道院於1376年在現址重建。中殿最遲於1418年之前完成,西塔於1430/34年左右完成。

大約在1415年左右,建造了一個極高並有雙翼的聖壇,中間有一個金色的浮雕版,以寶石為裝飾,描繪了耶穌和馬利亞的生活。聖壇四周環繞著大小不一的隔間,裡面擺放著88件裝有中世紀珍寶的金、銀、象牙文物珍寶的器皿。 1698 3 6 日晚上,出生在薩克森的強盜尼克爾·李斯特(Nickel List)和他的團伙使用複制鑰匙進入了聖米歇爾教堂(Michaeliskirche),在那裡偷走了金色的牌匾和教堂的大部分寶藏。聖壇的遺跡於 1790 年被拆除,部分被賣給了漢諾威(Hannover)的國美術館。關於聖尼斯克特(Saint Benedikt傳說兩大幅圖的殘餘也被轉移到漢諾威和呂訥堡收藏館,呂訥堡公國博物館於1891年成立(自2011年開始為呂訥堡博物館)。經過了古典式的重新設計過程,景觀總監弗里德里希·恩斯特·馮·比洛(Friedrich Ernst von Bülow)於 1792 年至 1794 年間對教堂的內部進行了廣泛的改變,今天成為一個讓訪客感到舒適和被歡迎的空間。

1602 年由皮爾納 (Pirna) 的大衛施文克 (David Schwenke) 所製作的砂岩講壇是巴赫時期的遺跡之一。拿著聖經和劍的使徒保羅擔任講壇持有人,大小比例幾乎與真人一樣。講台上有 15 幅面板,當中刻有聖經經文、基督生平的事蹟以及四位坐著的福音使者與他們的特有的符號。 1865年教堂整修時,講壇筐擴大了兩塊板,同時設得更高,樓梯也相應加長,並添加了兩個人物雕像。聲板也是基於原來 1671 年的而重新改造。

在巴赫時代,宗教改革前的管風琴位於北牆上。漢堡的雅各布·舍勒(Jacob Scherer 1538 年至 1552 年為其進行了重建,並於 1551 年增加了另一系列的管(Rückpositiv)。應國家主管的要求,漢堡(Hamburg)管風琴製造商阿爾普·施尼特(Arp Schnitger該樂器進行檢測,並在 1683 4 13 日的報告中指出,“這是一部極其古老的作品,幾乎無用武之地”。他的前僱員馬蒂亞斯·德羅帕Mathias Dropa 1705-1707 年製造了一個新的管風琴,一共有 43 個音栓以及三層鍵盤和踩踏板,位於塔樓廳前的西部牆上;自 1931 年以來,這個歷史悠久的管風琴外殼內裝置了漢諾威富特文格勒和哈默 (Furtwängler & Hammer) 的樂器,一共有49個音栓和三層的鍵盤加上踏板。

 

 

3 米歇爾學校

年輕的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從 1700 4 月到大約 1702 年的復活節就讀於米歇爾學校。由於現存只有開學幾週的文件,因此對於他離開拉丁學校的情況仍不清楚。由於他在 1700 年獲得了兩年免費的伙食,因此他可能兩年後就結業了。

 

呂訥堡(Lüneburg)的米歇爾學校附屬於米歇爾修道院,是該市最古老的學校。雖然內部學校(schola interna)是為貴族保留的,但在 1353 年首次提到的基於漢諾威模型的外部學校(schola externa)通常是公開給所有人的。隨著宗教改革於1532 年在呂訥堡展開,路德教的懺悔有了正式的改變,但第一位路德教的修道院院長成功地抵制了他的君主對世俗化的渴望。修道院保持了他們的習慣,直到 1548 年才被改建為新教男性修道院,儘管在 17 世紀中葉仍然存在獨身生活、修道院餐桌團契以及之前例常的彌撒和晚禱。

 

三十年戰爭之後,呂訥堡貴族想要為他們的後代建立一個訓練中心,這就是為什麼不倫瑞克-呂訥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公爵(Herzog Christian Ludwig von Braunschweig-Lüneburg)在 1655 年將以前修道院學校的內院改建為騎士學院的原因。它不僅為貴族學生提供常規課程,還為貴族學生提供騎馬、擊劍、舞蹈、語言等方面的適當練習,直到 1850 年才解散。第三個教學設施是 1660 年至 1686 年的文法學校學術機構,但巴赫逗留時期這已經不存在。騎士學院和拉丁學校在 18 世紀上半葉逐漸失去重要性,並於 1819 年合併。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和格奧爾格·厄德曼(Georg Erdmann)參觀了建於 1563 年的學校建築,它位於米歇爾教堂(Michaeliskirche )東南部的陡峭山坡上。三間小公寓和一家木頭商店的入口位於一樓,面向街道,而一樓的學校房間在底層,面向米歇爾教堂庭院(Michaeliskirchhof)。入口幾乎在西山牆的地面上,首先通向下層階級的房間,然後在東北角通向監獄。在入口處,一條樓梯通向二樓的上層教室,那裡應該是舉行戲劇表演的地點。兩層樓都有更大,沒有暖氣的課室,供溫暖的月份使用,而冬季便是使用較小和有暖氣供應的課室。

 

巴赫和埃爾德曼究竟在學時期有沒有在那里居住,詳情不明。不像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格奧爾格·埃爾德曼致力於判例。他於1713年進入了帝國俄羅斯服務,從1718年擔任丹澤(Danzig)的俄羅斯外交代表,直到在那裡於1736101112日去世為止。在1726728日的一封信中,巴赫詢問埃爾德曼在丹澤就業的可能性。

呂訥堡:通過鹽業實現繁榮

漢薩城市呂內堡(Hansestadt Lüneburg)由三個定居點發展而來,即伊爾梅瑙河(Ilmenau)西岸的莫德斯特羅普村(Modestrope)、長期以來作為避難所的卡爾堡(Kalkberg950年左右由侯爵赫爾曼·比隆/ Hermann Billung擴建為薩克森公國最堅固的堡壘),以及帶有港口定居點的鹽場。在12世紀,這三個區域促成了新興的呂內堡城,此後不斷地設法擴大其權利和受益。

1247年鹽業壟斷權的授予對城市的發展意義重大,促進了繁榮和改善,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居民的自信心。呂訥堡鹽被大規模地用於保存(腌製)食品。1371年,呂內堡的市民與 “鹽業貴族”一起,征服了君主在卡爾堡的城堡,擺脫了王子的監護。1381年,呂訥堡加入了北德漢薩同盟,隨後發展成為北德最大的產鹽地之一。它的繁榮和影響力因其位於連接德國北部和波羅的海地區與德國中部和北部的重要貿易路線上而得到促進。

早在1282年,就有證據表明有一個議會瓦廠,生產簡單的墻石、屋頂瓦("holsten"),並從1579年開始生產稱為 "pannen "的空心瓦。在阿恩施塔特Arnstadt或米爾豪森Mühlhausen,直到18世紀,屋頂還覆蓋著稻草、藤條或木瓦,並為火堆提供充足的食物,而奧托二世公爵早在14世紀初就在一項法規中規定,磚房屋頂必須覆蓋瓦片。因此,時至今日,老城區氣勢恢宏的磚砌外墻和模製的石頭見證了漢薩城曾經的繁華。

17世紀,頻密的戰爭沖突給呂訥堡帶來了許多問題。1636年,瑞典軍隊占領了這座城市;次年,隨著不倫瑞克·呂訥堡的格奧爾格公爵(Herzog Georgs von Braunschweig-Lüneburg)的到來,占領結束。在議會的抵製下,公爵執行了新的城市憲法,這保證了他在宗教、財政和行政事務方面不受限製的監督。除了貴族、農民和卡格爾兄弟之外,憲法現在還承認行會和公會是議會的平等成員。從1695年起,市集廣場建了一座公爵府作為寡婦的住所。

來自其他鹽出產地的競爭越來越多,埃爾貝(Elbe)運輸的帝國宣傳使該市的經濟衰落更加迅速,最終在世紀末失去了獨立。雖然南北轉型貿易在18世紀享有另一個簡短的經濟繁榮,但它始終無法阻止經濟和政治衰退。鹽產量持續到20世紀,面臨地形沉降,導致建築物損壞。基於這個原因,1269年首次被提到的蘭貝蒂教堂(Lambertikirche1860/61被拆除。

傳教士修道院的拉丁文學校

海因里希·拉斯佩(Heinrich Raspe)是圖林根州伊麗莎白的姐夫,於1235年被封為聖徒,在1230/40年左右,他在愛森納赫(Eisenach)的市中心邊緣建造了一座修道院,並將其交給了愛爾福特(Erfurt的道明會12世紀40年代初,這座簡單的哥德式Gothic大教堂被獻給施洗約翰和圖林根的聖伊麗莎白。道明會保留了一所拉丁學校,在各階層中越來越受歡迎,從而促進了修道院的蓬勃發展。1525年,宗教改革結束了愛森納赫傳教士的時代。隨後,修道院的建築和教堂被用於各種不同的用途。自1899年以來,這座前修道院教堂一直是圖林根州博物館的所在地。

在世俗化之後,城上的軍械庫搬到了修道院的東翼,之後這些房間一直作為官方監獄,直到1704年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的約翰·威廉(Johann Wilhelm)公爵建立了一所神學院,他於1711年將這所神學院與拉丁學校合並,形成了“精英學校”(Gymnasium illustre)。1544年,馬丁·路德在1498-1501年就讀的聖格奧爾格市立拉丁學校(在市集廣場上的舊址)搬到了南翼。拉丁學校與德國小學並存,為其畢業生進入大學做準備。按照路德的指示,他的同伴菲利普·梅郎桐(Philipp Melanchthon)將愛森納赫拉丁學校組織成一所四級新教學校,1619年增加了第五級,1658年增加了第六級。通常情況下,學生們在一個年級學習兩年;這些年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離開了學校,選擇了中產階級的職業,因此,最後一年級的畢業生人數稀少。約翰·安布羅休斯和約翰·克里斯托弗的兒子們也在拉丁學校上學,其中包括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從1693年到1695年春天在那裡就學。1656年至1697年期間的校長是海因里希·博斯特曼(Heinrich Borstelmann)。

這所拉丁學校於1711年被提升為文法學校,在1840年進行了重組,並以在位的薩克森·魏瑪大公卡爾·弗里德里希(Carl Friederich)的名字命名。今天,哥德式大門上方的銘文提醒我們,他的繼任者卡爾·亞歷山大(Carl Alexander)將東翼和南翼之間的縫隙關閉了;當時,改革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雕像就在南面。東德政府於1960年解散了現在更名為路德中學”(Luther-Oberschule)的學校。1994年,在圖林根州路德教會的主持下,“馬丁·路德中學”重新成立,現在又回到了原來的建築中,並為現代學校教育進行了改造和擴建。入口一側的牌匾歷史悠久,紀念著名的學生路德與巴赫。

克里斯托弗·巴赫的住所

道明會修道院(Dominikanerkloster或是:傳教士修道院Predigerkloster)有一座沿着城墙竖立在修道院西部的建筑物,该建筑具有独特的尖顶屋顶,可能为僧侣们提供了医院。自 1525 年以来,它的用途发生了数次变化。約翰·格奧爾格二世(Johann Georg II)公爵在1686年掌權後,在該建築中增加了一個銅幣和銀幣的鑄幣廠,並在16964月至17002月期間將其中的一部分提供給愛森納赫的管風琴師和宮廷樂師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使用。

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於1642年出生於阿恩施塔特(Arnstadt),他或許被他的父親海因希·巴赫(Heinrich Bach)訓練成為一名鍵盤樂師166512月,他在聖格奧爾格(Georgenkirche)和聖尼古拉Nikolaikirche擔任愛森納赫的管風琴師。他和他的表弟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攜手編排聖格奧爾格教堂的崇拜儀式;從1680年代初開始,兩人還擔任宮廷樂師。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為在聖格奧爾格教堂建造一座新的大型管風琴,向城鎮上的父老鄉親進行了大規模的眾籌。然而,奧赫德魯夫(Ohrdruf)的管風琴建造師格奧爾格·克里斯托弗·斯特金(Georg Christoph Stertzing)到1707年才完成了這座異常豐富的管風琴,它擁有58個音栓、四層鍵盤和踏板。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1735年左右的家譜中稱他為“偉大而表達力豐富的作曲家”,他的兒子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Carl Philipp Emmanuel)後來補充說,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能夠以“優雅風格又或是歌唱式來作曲,也能以全聲部進行巨大的創作",他“即能寫出美麗的音樂構思,又能充分地表達文字”。

與他的表弟約翰·安布羅休斯(Johann Ambrosius)相比,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顯然是個難纏的人物,在經濟上也不太成功。16922月,他向市議會抱怨說,他和他的家人從開始工作就一直住在十個出租的公寓里。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自己沒有任何的資本,但期望很快得到一筆遺產,因此他買了一棟房子,但有一段時間沒有能力償還貸款,因此他不得不在1692年要求得到財政支援。但是徒勞的是,市議會拒絕了工資補貼。最後,在16964月,約翰·格奧爾格(Johann Georg)公爵在上述墓地旁邊的鑄幣廠建築中為音樂家和他的家人提供了七個房間,但工廠的工作間必然嚴禁音樂家和他家人的進入,原因非常明顯。17002月,新君主約翰·威廉公爵(Johann Wilhelm)將這些房間收回,城鎮管風琴師不得不尋找一個新的住處。他後來是否成功找到合適的住所至今依然不明。1703323日,他的妻子瑪麗亞·伊麗莎白·巴赫(Maria Elisabeth Bach)被埋葬在鑄幣廠後面的墓地,幾天後,即170342日,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也隨之去世而被埋葬。

巴赫位於路德街上的房子

167110月,當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在愛森納赫成功通過面試後,市議會根據他的雇傭合同給予他三年的免費住宿。10金盾(=弗洛林,縮寫為fl.)的租金由市鎮財政支付給林務主管巴爾塔薩·施耐德(Balthasar Schneider),根據保存下來的1679/80年的稅收清單,他住在現在的李特街(Ritterstraße 11號。約翰·安布羅休斯(Johann Ambrosius Bach)和伊麗莎白·巴赫Elisabeth Bach)以及他們出生在埃爾富特Erfurt的長子約翰·克里斯托弗(Johann Christoph),也許在這個房子裡度過了他們在愛森納赫的頭三年。167336日,他們的第二個兒子約翰·巴爾塔薩(Johann Balthasar)出生,他的教父是林務主管巴爾塔薩·施耐德,並以他命名;這個男孩於169145日去世。

在某個時候,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在弗萊施街(Fleischgasse)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關於確切地理位置,目前大家的看法存有分歧;當地的歷史學家弗茨·羅爾伯格(Fritz Rollberg)提出了現在位於路德街Lutherstraβe35號的房產。建築物的當代視圖和平面圖都沒有保存下來,但一張1717年的城市規劃圖上所顯示的是簡單兩層樓的房屋,後面有寬敞的花園。現在處於同一個位置,底層有一個商店的建築物,建於1905年,與歷史上的建築線基本吻合。我們可以想象,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與他的家人和學徒曾住在這里,但由於缺乏檔案證據,我們無法驗證,就像聖母廣場(Frauenplan)上的“巴赫故居”般缺乏證據。

當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321日在愛森納赫出生時,巴赫家中的小孩包括約翰·克里斯托弗(Johann Christoph)、約翰·巴爾塔薩Johann Balthasar、約翰·約納斯(Johann Jonas, 1685522日下葬)、瑪麗亞·薩洛梅(Maria Salome)、約翰娜·朱迪塔Johanna Juditha和約翰·雅各布·巴赫Johann Jakob Bach。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的智障妹妹多蘿西婭·瑪麗亞(Dorothea Maria)已於1679年去世。此外,同住的還有城鎮樂師的學徒,可能還有一個女仆或廚師協助家庭主婦伊麗莎白·巴赫。

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的妻子於169453日去世, 他後來於16941127日與阿恩施塔特(Arnstadt)的芭芭拉·瑪格麗塔·庫爾(Barbara Margaretha Keul)結婚。但這位生病的丈夫注定婚姻不長久,他於1695220日去世。他的兩個小兒子:約翰·雅各布·巴赫(Johann Jakob Bach生於1682年)和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來到奧赫德魯夫(Ohrdruf),他們的長兄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學習。此後不久,他遺孀也消聲匿跡。

巴赫生長的環境

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在弗萊徐街(Fleischgasse)購置了一棟住宅,時間不詳。作為城鎮樂長,格奧爾格教堂(Georgenkirche)和市政廳Rathaus是他的工作場所。他與鎮上樂師們的排練很可能是在自己的家中進行的。由於他和他阿恩施塔特(Arnstadt侄子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一起被任命為約翰·喬治一世(Johann Georg I)公爵的宮廷音樂家,喬治教堂以南的城堡也是巴赫的工作場所之一。

位於集市廣場北側新的城鎮宮廷,是在1695年成為孤兒的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離開這個小城很久之後才建成的。瑟巴斯蒂安的侄子約翰·恩斯特·巴赫(Johann Ernst Bach)曾在這裡工作過一段時間。約翰·恩斯特·巴赫於1722年在這裡出生,是約翰·伯恩哈德·巴赫(Johann Bernhard Bach)的兒子,當時是愛森納赫(Eisenach)的管風琴師,他在萊比錫(Leipzig)向著名叔叔求教,並於1741年回到了愛森納赫。作為城鎮管風琴師,他還在1756年至1758年期間擔任了薩克森·魏瑪(Saxe-Weimar)的宮廷管風琴師。即使在樂隊解散後,他仍被允許使用這個頭銜。今天位於聖母廣場(Frauenplan)的巴赫之家也與他的家族有關。

巴赫童年的家庭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Johann Ambrosius)於1671年接管了愛森納赫(Eisenach城鎮樂長一職,並在10月與家人從埃爾富特(Erfurt)搬到這里。他培養的音樂學徒,按照慣例,在學徒期間住在他家,並支付學徒費。根據他的雇傭合同,他和他的四位員工必須每天在市政廳塔樓("Abblasen")上演奏音樂,即中午大約十點鐘,傍晚大約五點鐘”。此外,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和他的員工們必須在周日和節日於聖格奧爾格教堂表演,“根據樂長先生的命令,在證道之前和之後,在上下午的崇拜中”。換句話說,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是在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中長大的,他在童年時就熟悉了一個職業音樂家的職責,並且是服侍一個懂得音樂的王子。

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的報酬包括一些淡啤酒,即從第二次輸液中獲得的科芬特Koffent。此外,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被允許釀造一種自用飲料,但這是在自己家里或是在城市的某個釀酒廠進行,詳情不明。1700年左右,愛森納赫的住宅區由1205座房屋組成,其中257座是啤酒廠。有11口自來水井提供了釀酒以及日常所需的飲用水,另外還有33口抽水井和汲水井。如今天德國嚴格控製的飲用水標準當時並不存在。

到了某個時候,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在弗萊西街(Fleischgasse),也就是今天的路德街(Lutherstraße35號買了一棟房子。 這是他小孩們出生的地方,而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生命中的頭十年里顯然是在一個安穩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反之,他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的表弟,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出生在阿恩施塔特,他從166512月直到1703年去世期間,在該城擔任城鎮管風琴師,面對越來越多經濟上的困難。他以極大的決心發起了格奧爾格·克里斯托弗·斯特林(Georg Christoph Stertzing)在聖格奧爾格教堂建造大型管風琴的工作,但他沒能活著看到它完工。

古老的墓園

在宗教改革之前,愛森納赫有三個墓地,分別是聖尼古拉教區教堂(在今天的卡爾斯廣場上)、聖母大教堂(在今天的聖母廣場Frauenplan上面)和方濟各會修道院的墓地。在宗教改革時期,在城墻後面建了一個新的墓地,這個墓地一直被占用到19世紀中期。今天,16 17 世紀的墓碑沿著舊城牆豎立到前造幣廠(約翰·克里斯托夫·巴赫的臨時住所)和約翰·巴斯蒂安·巴赫 1693 年至 1695 年就讀的拉丁學校,其中一些墓碑是從方濟會修道院的舊墓地搬過來的。

薩克森公爵約翰·格奧爾格二世在其母親約翰內塔(Johannetta)的支持下,於1692年至1696年間根據約翰·明澤爾(Johann Münzel)和約翰·恩斯特·克勞索爾德(Johann Ernst Kraussold)的計劃,在教堂院內建造了十架教堂Kreuzkirche。建築材料源自部分城墻和之前位於聖母廣場的大教堂。監督員約翰·克里斯托弗·澤布斯特(Johann Christoph Zerbst)於1697122日為新教佈道教堂舉行了祝聖儀式。1867年當墓地被關閉時,教堂被荒廢了。

巴赫家族的音樂家們在該墓地找到了他們最後的安息之地,其中包括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母親伊麗莎白·萊默赫特(Elisabeth Lämmerhirt),於169453日被埋葬,她的丈夫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也於1695224日被埋葬。這里還埋葬著他的表弟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170342日下葬)以及巴赫的妻子瑪麗亞·伊麗莎白(Maria Elisabeth1703323日下葬)、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侄子約翰·恩斯特·巴赫(Johann Ernst Bach,聖格奧爾格教堂的管風琴師和1756年以來薩克森·魏瑪的宮廷樂長)的墳墓(177793日下葬)。今天,在馬丁·路德學校的入口處有一塊淺色的砂巖,以紀念巴赫家族的眾多成員。從前的崇拜場所成為了今天城市的公園。

圖片:

馬庫斯·澤夫(Dr. Markus Zepf)

萊比錫巴赫檔案館(Bach-Archiv Leipzig, Juni 2019)

Subscrib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