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墓園

16世紀上半葉,公墓被建在柯騰鎮(Köthen)南部的哈勒門前。安哈爾特·柯騰的伊曼紐爾·勒布雷希特親王(Emanuel Lebrecht von Anhalt-Köthen)在1693年按照意大利的模式,沿著墓地的墻壁建造了磚砌的墓室拱門。那些有經濟能力的人,都建立了一個精致的葬禮紀念碑。墓地被分為歸正派和路德派兩部分,一直到19世紀末被多次擴建。18885月,西北部開設了一個新的公墓,直到那時,這個位於熊塘長廊(Bärenteichpromenade)的墓地才被停用,並變成了今天的和平公園(Friedenspark)。北部邊緣現在有一個消防站;而東邊隱藏在灌木叢後面的一個石牌顯示:1719928日,巴赫十個月大的兒子李奧波德·奧古斯特(Leopold August, 17181117日受洗)被埋葬在今天和平公園的東部,以前是路德教區的一部分。172077日,他的母親,巴赫的妻子瑪麗亞·芭芭拉(Maria Barbara)緊隨其後,也被埋葬在這裡。他們的次子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Carl Philipp Emanuel)在1754年發表的父親訃文中記述了這一戲劇性事件:“在他與第一任妻子享受了13年的愉快婚姻之後,1720年,當時他與王子去卡爾斯巴德(Karlsbad)旅行回來發現她去世後被埋在柯騰,滿受痛苦,盡管他離開前她還是非常強健的。當他從旅途回來進到自己的房子時,才第一次收到她已經生病並去世了的消息。

巴赫為太太所設的墳墓如今已不為人知。消防局邊的一塊巨石是後來為了紀念瑪麗亞·芭芭拉·巴赫而設立的。

巴赫的居所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柯騰Köthen的私人環境和在其它地方的情況一樣:只有零散的資料。巴赫和他的兩位妻子們在教會的記錄中,多次以教父教母的身份出現。巴赫在柯騰出生的第一個孩子是李奧波德·奧古斯特(Leopold August),17181117日受洗。這個嬰兒在隔年9月就夭折了。巴赫在一次與王子前往卡爾斯巴德Karlsbad的長途商務旅行中,他的妻子瑪麗亞·芭芭拉(Maria Barbara)於17207月去世,兩週後巴赫回到宮廷才知道妻子早已經被埋葬 巴赫之後計劃改變工作地點也許和這事有關係,以致他於172011/12月申請成為漢堡(Hamburg)聖雅各比主教堂Hauptkirche St. Jacobi大型的阿普·施尼格(Arp-Schnitger)管風琴的琴師一職。

1721621日,安娜·馬格達萊納·威爾克(Anna Magdalena Wilcke以宮廷演唱家的身份現在柯騰。1721925日,魏森費爾斯(Weiβenfel)宮廷和室外小號樂師卡斯帕·威爾克(Caspar Wilcke)的女兒與宮廷樂長一起被列為王子酒窖仆人克斯蒂安·哈恩(Christian Hahn)和他的妻子瑪麗亞·伊麗莎白(Maria Elisabeth)的教父教母(文件二,編號108)。172112月,巴赫和安娜·馬格達萊納·威爾克(Anna Magdalena Wilcke)“在王子的祝福下”,於巴赫的公寓舉行了婚禮(文件二,第110號)。這間公寓的確切位置至今不明,但有三個可能的居住地。根據柯騰的口述傳統,這對夫婦在1721年左右搬了家。

巴赫在萊比錫(Leipzig)期間似乎與來自柯騰的音樂家們繼續保持聯系。他成了樂團首席約瑟·斯派斯(Joseph Spieß)兒子的教父。斯派斯於1719年將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師雅各布·斯坦納(Jacob Stainer)的小提琴(或按照他的模型所製作的樂器)賣給了宮廷管弦樂團。列在巴赫遺產中175010月的“斯泰納小提琴”是否與此事有關,我們不得而知。

B 聖雅各布城鎮大教堂

屬於改革宗的聖雅各布大教堂矗立在今天的市集廣場上。安哈爾特-柯騰(Anhalt-Köthen)的王子們他們領土上教堂的頭,這就是為什麽當安哈爾特一家移居到柯騰時,城鎮上的教堂也成為了所謂的大教堂,並作為他們一家的埋葬之地,直到安哈爾特-柯騰府邸改信天主教。

根據教堂的碑文,其歷史可追溯到晚期哥德式三層大廳教堂的建築歷史。中殿的圍墻和縮進的禮拜堂建於1400年至1430年,內部裝飾於1518年完成。西邊加建了一座方形鐘樓,1599年倒塌,之後沒有再重建。教堂如今的面貌與在1720年左右製作的城市景圖中出現的大同小異。在大殿的南側,大約在1470/80年建造了一個雙層的聖物室,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深遠改建過程中,它成為了一個入口廳。1866-1869年,在文森·斯塔茨(Vincenz Statz)的指導下進行改造之前,有兩張建築圖紙為我們提供了巴赫時代城鎮以及其大教堂的樣貌,而中殿拱頂上一塊刻有日期的基石為那一次的改造作為紀念。根據這些圖紙和其他檔案文件,建築師和音樂家亞歷山大·格雷托利克(Alexander Grychtolik)和他的團隊以電腦科技重建了巴赫時代教堂的立體圖像。

Bildrechte Zeichnungen: Köthen Kultur und Marketing GmbH

Bildrechte Rendering: Alexander Grychtolik und Andreas Hummel (Arte4D) auf Grundlage einer vom Land Sachsen-Anhalt geförderten Visualisierung von Julia Jancke und Jan-Martin Schüler

教堂的內部在1718世紀逐漸被裝修成巴洛克風格。1674-1676年,撒迦利亞斯和安德烈亞斯·泰斯納(Zacharias und Andreas Thayßner)在西廊建造了一個有兩層手彈鍵盤以及25個音栓的新管風琴。在隨後的幾十年裡,該管風琴被經歷多次的改裝和維修。1713年至1731年去世的管風琴師是之前柯騰的城鎮樂師:約翰·雅各布·穆勒(Johann Jakob Müller)。他在1707年至1712年期間曾是宮廷樂團的成員。除了擔任管風琴師外,他還是改革宗城鎮學校的第五任校長。

在大教堂的南部的詩班席中,聳立著巴赫的雇主安哈爾特-柯騰王子李奧波德(Leopold)的陵墓他於1728年去世。根據1729325日的宮廷賬目,為了323日的晚間葬禮和次日的葬禮音樂,“從萊比錫前來的宮廷樂長巴赫,以及他的妻子和孩子們”,與他們一起的還有 “來自哈勒(Halle)、默斯堡Merseburg、澤爾布斯特Zerbst、德紹Dessau和居斯滕Güsten”的音樂家們,一同演繹了巴赫已失傳的葬禮音樂(文件II, 259)。從1866年到1869年,教堂進行了一次凈化改造,在這次改造之後,巴洛克式的內部裝飾,包括王子陵墓,都消失了。阿斯坎尼亞(Askanier之家的巴洛克式棺材在詩班席下的一個新墓室裡找到了它們的安息之地。

今天教堂的外觀特徵是在前方由一座橋連接著的哥德式的雙塔,伯恩哈德·塞林(Bernhard Sehring)於1897-1899年仿照哈勒/薩勒Halle/Saale的市集廣場教堂和威登堡(Wittenberg)的城市教堂而建造。教堂裡的四個銅鐘分別鑄於1300年、1400年左右和1587年,在巴赫的時代已經響起。

Bildrechte Fotos. Dr. Markus Zepf (Bach-Archiv Leipzig, Februar/April 2019)

華爾街26號 (也許是巴赫的居所)

被認為是巴赫的另一處住所位於現在的華爾街26號(Wallstraße 26)。17192月,李奧波德王子決定將柯騰鎮(Köthen)向西擴展。在城墻外,哈勒郊區(Hallescher Vorstadt)和馬德堡郊區(Magdeburger Vorstadt)之間有一條花園式的連接道路,他將這條路延伸到環形的華爾街(Wallstraße),並設有一個特別的彎道,即今天的巴赫廣場(Bachplatz)和(校園街)Schulstraße。決定公布後,施工工作立即開始。按照王子的遺囑,新的地塊在一切建成之前都是免稅的。然而,這並沒有得到市議會的同意,導致了城市和王子之間的持續分歧,只有李奧波德王子的繼任者奧古斯特·路德維希王子(August Ludwig)在1730年才得以解決。他下令,今後這些建築只在頭三年內免稅。盡管有稅收優惠,城墻大街的建設一直持續到1760年左右才開始。今天建築的外觀是根據新古典主義而改造,即位於華爾街27號(Wallstraße 27)馬庫斯·馮·施努爾拜因Markus von Schnurbein)的前金銀工廠。它在1830年左右被重建為一個晚期古典主義的建築,有一個引人註目的中央立柱和仿古屋檐。

來自柯騰(Köthen)的雜貨商約翰·安德烈亞斯·勞奇(Johann Andreas Lautsch)在華爾街(Wallstraße)擁有一個花園,1719年後他在這裡開見了寬敞的兩層樓房。恩斯特·海特格(Ernst Haetge)和瑪麗·路易絲·哈克森(Marie-Luise Harksen)在1943年出版的《安哈爾特州藝術古跡》Art Monuments of the State of Anhalt 2.1卷中,仍然認為這座建築在1712年就已經建成,最初由巴赫宮廷樂長一職的前任萊因哈德·施蒂克(Reinhard Stricker)居住,然後在1717年至1723年間由巴赫本人居住,恩斯特·科尼格(Ernst König)在《1957年巴赫年鑒》中對現存文獻的解釋更為審慎。他推測該建築直到1729為紀念奧古斯特·路德維希親王(August Ludwig)時才被占用。由於宮廷繼續向巴赫支付“宮廷樂團排練地點的租金”,因此有兩種可能:要麽他的公寓足夠寬敞,要麽排練仍在沙勞尼大街44號(Schalaunische Straße 44)進行。

巴赫家族是否真的如房子墻上兩塊不同時期的牌匾所顯示,曾住在華爾街26號(Wallstraße 26),我們無法確認。

砂勞尼街44號 (也許是巴赫的居所)

巴赫在柯騰(Köthen)住所的實際地點至今依然無法被確定。從17171229日起,法庭賬目只記錄了例常租金的支出以及“在巴赫公寓排練”的津貼,但沒有任何其它細節。巴赫宮廷樂長一職的前任萊因哈德·史迪克爾(Reinhard Stricker)於17147月從柏林(Berlin)被任命,住在今天馬格德堡街Magdeburger Straße)聖阿努斯教堂(Agnuskirche)的主任牧師家裡,直到他1717年離開柯騰,但在砂勞尼街44號(Schalaunische Straße 44)的房子裡舉行了宮廷樂隊的排練,該建築屬於雜貨商和布商約翰·安德烈亞斯·勞奇(Johann Andreas Lautsch)。在1957年的《巴赫年鑒》“Bachjahrbuch 中,恩斯特·科尼史探索了各種巴赫住所的各種可能性,但由於資料不全,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兩年後,科尼史推測巴赫可能住在右邊的鄰樓(今天的霍爾茨馬克特12 / Holzmarkt 12)。

2008年完成的一項電腦輔助研究項目中,位於今天的砂勞尼街44號(Schalaunische Strasse 44)的寬敞住宅樓再次成為焦點,它可能是巴赫一家在柯騰的第一個住所。顯然地,巴赫需要考慮到家庭的人數,而需要一個寬敞的住所,因為當他們於171712月從魏瑪(Weimar)搬到柯騰時,約翰·瑟巴斯蒂安和瑪麗亞·芭芭拉·巴赫與他們在魏瑪出生的孩子卡塔琳娜·多蘿西婭(Catharina Dorothea, 1708-1774)、威廉·弗裡德曼(Wilhelm Friedemann, 1710-1784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Carl Philipp Emanuel, 1714-1788)和約翰·郭特弗裡德·伯恩哈德(Johann Gottfried Bernhard, 1715-1739),以及瑪麗亞·芭芭拉·巴赫的未婚長姐弗裡德萊娜·瑪格麗塔·巴赫(Friedelena Margaretha Bach, 1675-1729),以及巴赫在奧赫德魯夫(Ohrdruf)的侄子約翰·伯恩哈德·巴赫(Johann Bernhard Bach, 1700-1743——他是17191月至3月在宮廷樂隊的抄譜員以及私人學生。在17218月期間,洗禮記錄顯示巴赫家中有一個女仆,即: “為宮廷樂長服務的少女安娜·伊麗莎白”(文件二,編號106)。

巴赫時代的砂勞尼街44號(Schalaunische Strasse 44)建築的外觀可能與1884712日的一幅水彩畫(圖片中心)基本一致。這座建築和鄰近的霍爾茨馬克特12號(Holzmarkt)住宅樓一樣,在1960年代中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建築。

 

圖片版權:

Köthen Kultur und Marketing GmbH;

Fotos: Dr. Markus Zepf (Bach-Archiv Leipzig, Februar/April 2019)

A 城堡

柯騰王子的住宅宮位於城市的北郊,源於中世紀早期的斯拉夫(Slavs)城堡,從12世紀開始,阿斯坎尼亞Askanier的王子們將其改建和擴建為政府所在地。1597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建築群的大部分,除了北部的官邸,但它在1944年被盟軍空襲摧毀。在1244年至1847年期間,這個三翼的宮殿建築群被用作住宅,從1603年起,它成為安哈爾特-柯騰(Anhalt- Köthen)王子的住所。

今天城堡的面貌源自1597年至1611年之間的建築成果,這些建築在19世紀得到了改修和擴建。1597年至1599年間,在西南方向有約翰·格奧爾格大廈(Johann-Georg-Bau)被建成,1600年至1608年間,來自盧加諾(Lugano)的建築師彼得和弗蘭·紐倫(Peter und Fran Niuron)在南部建造了具有獨特樓梯塔樓的蘭格樓(也被稱為路德維希樓)。第一樓的長廊為庭院一側的房間提供了通道;19世紀的釉面塑造了今天建築的面貌。

圖片: 丹尼爾·史碧勞 (Daniel Spielau, Köthen Kultur und Marketing GmbH)

由於安哈爾特(Anhalt)土地的世襲劃分,1606年柯騰成為安哈爾特-柯騰王子的永久政府所在地。路德維希Ludwig王子參加了1617年在魏瑪Weimar舉行的薩克森和安哈爾特王子會議,會議仿照意大利學院的模式成立了一個語言協會,即“果實累累協會”(Fruchtbringende Gesellschaft)。從那時起,這個協會在柯騰城堡舉行會議,團結了多達839名成員,不分宗教和出身。今天,路德維希樓的第一樓的展覽講述了他們工作的故事。

1715年,安哈爾特-柯騰王子李奧波德從其母親吉塞拉·艾格尼絲公主(Gisela Agnes)手中接過了政權。在他17211211日與安哈爾特-伯恩堡的弗裡德裡卡-亨麗埃塔(Friederica Henrietta von Anhalt-Bernburg)結婚之前,他對南樓的大部分地方進行了大改修;大衛·沙茨(David Schatz)和克裡斯蒂安·哈斯Christian Hase17151719年間創作的一些灰泥天花板被保留了下來。南樓的城堡小教堂延伸到地下室和底層,在17293月小王子去世後,才由老約翰·米歇爾·霍彭豪普特(Johann Michael Hoppenhaupt)進行整修。這裡為宮廷成員在這裡舉行了各種的聖禮,例如,17181117日,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長子奧波德·奧古斯特(Leopold Augustus)在柯騰出生(1719928日下葬),並在這裡接受了洗禮。

隨著安哈爾特-柯騰家族的滅亡,這個龐大宮殿的用途也發生了變化。市立文法學校搬進了南翼,1879年,原城堡底層的小教堂被改造成了音樂廳。1988年至1991年期間,這個歷史悠久的神聖空間被逐步修復。1991年,來自德累斯頓Dresden附近的莫裡茨堡(Moritzburg)的管風琴製造商維蘭德·呂勒(Wieland Rühle)將大衛·朱伯貝爾(David Zuberbier)於1754年為鄰近的圖勞(Thurau)教堂建造的管風琴,周圍有約翰·米歇爾·霍本豪特(Johann Michael Hoppenhaupt)為貝納/蓋塞爾塔爾(Beuna/Geiseltal——奧貝納Oberbeuna教堂建造的木質長廊1915年以來都處在柯騰宮廷歷史博物館內直到如今。而最初由朱伯貝爾(Zuberbier)在1731-1733年為城堡小教堂建造的管風琴已經不復存在。從前王子的住宅處有一個巴赫紀念館,裡面展示了用油彩繪製的王子家族的肖像,以及歷史樂器和復製品。

南翼的二樓是巴赫時期的正殿(寶座所在地)。許多巴赫的作品曾在這裡演出,其中包括17211211日王子的婚禮。 當時正殿的陳設已經不存在。1822年,郭特弗裡德·班達爾(Gottfried Bandhauer)按照古典主義風格重新設計了正殿。他在原本平頂之上增造了拱頂,高度現在增加到7.50米。他用山牆(屋檐上的建築結構)來照亮房間,他用灰泥大理石框架的鏡子覆蓋房間的凹陷墻面。2011年至2018年期間,鏡子大廳(Spiegelsaal)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新和修復。

城堡的內院,南樓東側的樓梯塔上有一塊浮雕牌匾,由柯騰的羅伯特·普羅普夫(Robert Propf)教授設計,由勞克哈默(VEB Lauchammer)鑄造,紀念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柯騰的工作。

巴赫的職場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柯騰(Köthen)的宮廷中擔任王子的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他的職責包括王子宮廷所有的室內音樂,不像以前那樣負責崇拜禮儀的項目。因此,他的大部分室內樂作品都是在柯騰創作的,例如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獨奏曲BWV 1001-1006或六部樂器協奏曲BWV 1046-1051(布蘭登堡協奏曲),還有教育性的作品,比如《平均律鍵盤曲集》“Wohltemperirte Clavier”的第一部分BWV 846-869,或是《創意曲集》“Inventionen und Sinfonien BWV 772-801

巴赫似乎與安哈爾特-柯騰Anhalt- Köthen的李奧波德Leopold王子關系良好,正如巴赫的長子李奧波德-奧古斯特Leopold August17181117日在柯騰城堡的小教堂裡接受洗禮所表明的那樣。教父和教母是李奧波德王子和他的弟弟奧古斯特-路德維希(August Ludwig),以及他們的妹妹薩克森-魏瑪的埃萊奧諾拉-威廉明娜公爵夫人Herzogin Eleonora Wilhelmina von Sachsen-Weimar和高級法院官員(文件二,第94號)。巴赫在柯騰時期首次出現了他精心設計的印章,由兩個相對照的JSB交織字母組成,周圍是月桂樹枝,上面有一個五角星冠冕。該印章首次出現的證明是在1722322日。此交織字母的圖案也出現在愛森納赫(Eisenach)博物館的 "巴赫杯 "上,以及2010年起借放在萊比錫巴赫博物館的儲存箱上。

巴赫在173010月向他在奧赫德魯夫Ohrdruf的童年好友格奧爾格·厄德曼(Georg Erdmann)抱怨說,由於柯騰王子與安哈爾特·伯恩堡的弗裡德裡卡·亨麗埃塔(Friederica Henrietta von Anhalt-Bernburg)結婚,而對音樂的興趣下降了。婚禮於17211211日舉行,10天後,巴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萊比錫(Leipzig議會的會議記錄中,這是有關填補該市的聖多馬樂長一職(文件 IINo.119)。從表面上看,巴赫並沒有在不和諧的氣氛中離開柯騰。17244月,他與妻子安娜·馬格達萊納(Anna Magdalena)回到柯騰作客座演出(文件二,第184號),172815日前後,這位柯騰宮廷樂長和聖多馬樂長也被證實了有另一次的亮相(文件二,第241號)。巴赫一直都是安哈爾特-柯騰的宮廷樂長,直到172811月李奧波德王子去世為止。

4 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的居所

 

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16941023日在奧赫德魯夫Ohrdruf與約翰娜·多蘿西婭··霍夫Johanna Dorothia von Hof結婚。這對夫婦住在長街(Langgassen今天的Vollrath Straße 5的一個小房子里,1695年,弟弟約翰·巴斯蒂安(Johann Sebastian)也在那裡寄居。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的孩子托比亞斯·弗里德里希·巴赫(Tobias Friderich Bach, 1695-1768)和克利斯蒂安娜·索菲亞(Christiana Sophia, 1697-1725)在奧爾德魯夫期間出生。

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的房子在1753年被城市大火燒毀。在這座19世紀的兩層繼承建築上,車道旁有一塊牌匾紀念前居民。

3 市鎮聽

對於奧赫德魯夫城市居民和市政當局來說,市政廳是首要的焦點。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1690年在這裡簽署了他的雇傭合同。學堂街(Schulgasse)上的拉丁學校也是在市議會的管制之下,約翰·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那裡長達五年。

市政廳於1546年由Georg Kirchhof計劃建造,並於1808年成為城市大火的受害者。只有1546年的酒窖及其尖拱形入口使人想起今天的歷史存貨。1747年由約翰·撒迦利亞的戰爭繪製的城市地圖摘錄清楚地顯示了山牆一側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形式。

圖片版權:Bildrechte Landesarchiv Baden-Württemberg - Hohenlohe Zentralarchiv Neuenstein

 

2 拉丁學校

格萊興(Gleichen)伯爵於1564年建立了一所中學,並迅速發展成為前薩克森·哥達(Saxon-Gotha)公國的領先機構。1655年,在聖米歇爾教堂(Michaeliskirche)和學堂街(Schulgasse)的拐角處建造了一座寬敞的校舍,這是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從1695年到1700年就學的地方。與此建築相連的是校長、樂長和女傭們的公寓。1753年的大火不僅摧毀了聖米歇爾教堂,還摧毀了前學堂街(即今天的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街)一系列的建築。

城市大火最終改變了城市的佈局。學堂街通過的長街(Lang Gasse,即今天的歌德大街Goethestraße擴建延伸到布街(Lappengasse,即今天的佛爾拉斯街 Vollrath Straße)。在擴建中,朗根堡的房屋和花園仍然被保留,而如今矗立着19世紀後期的一座三層建築上,有一塊紀念牌,紀念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奧德魯夫的學生時代。約翰· 克里斯托弗·巴赫的房子位於今天佛爾拉斯街拐角處約100米。

Subscrib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