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騰:薩克森-安哈爾特王子的住所

柯騰Köthen與阿恩施塔特(Arnstadt)和魏瑪Weimar一樣,是一個易於管理的城鎮。當時大約有4000人居住在不太長的城墻內。這幅銅版畫創作於1720年左右,展示了從南面看該城鎮的理想化市景。這是根據卡斯帕爾和馬泰烏斯·梅裡安(Caspar und Matthäus Merian)在1650年為其大型的地形圖創作的雕刻作品所複製的。但當中存有細節的差異,比如新路德派的聖阿努斯教堂(St. Agnus)(C)。

柯騰位於馬格德堡-哈勒/萊比錫(Magdeburg – Halle/Leipzig)貿易路線的交界處,在1115年左右的文獻中首次被提及。薩克森的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von Sachsen;也稱熊人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der Bär)將該鎮發展成為阿斯坎人Askanier的重要統治和貿易中心。而從1244年至1847年間,這裡是皇室所在地。圖中高處的城堡(A)位於鎮中心以外,而市鎮中心是由西鎮和聖雅各布(St. Jakob)大教堂(B)和市集廣場形成的。自14世紀中葉起,在城墻以東發展了有屬於自己城牆的新城區(Neustadt),那裡有一條街道,兩旁都有建築,向北拓寬後形成一個廣場(今天的紐斯塔特廣場Neustädter Platz)。雖然這個新鎮有自己的議會,但沒有教堂。安哈爾特-柯騰王子路德維希·(Fürst Ludwig von Anhalt-Köthen)於1620年將其納入柯騰鎮。大約100年後,在1719年,安哈爾特-柯騰的李奧波德王子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將該鎮擴展到西部,建造了帶有兩層聯排別墅和花園的環形 瓦爾街(Wallstrasse)。

柯騰人以農業、貿易和手工業為生,但生產只是滿足了周邊地區的需求,而沒有出口到其它地區。王子們經營著兩個水磨,而議會經營著一個油磨和面粉磨,從1563年起由南部的三個風車發力給予這些水磨,到了18世紀,風車的數量增加到8個。圖中的前景中可以清晰看見所謂的“荷蘭磨坊”(Holländischen Mühlen

與德國中部其他城鎮一樣,這裡由當地釀酒師從事的釀酒業從16世紀初開始逐漸壯大。雖然只允許在兩個市政啤酒廠進行釀造,但釀造權間接決定了城市景觀,因為釀酒廠需要高而通風的閣樓來風乾麥芽。啤酒被儲存在涼爽、無霜的地窖中,溫度恒定。通常,釀酒權等同於供酒權,這就是為什麽一些擁有釀酒權的房子空間寬敞。然而,只有位於市政廳地下室的鎮議會酒窖被允許接受和供應來自鎮外的啤酒。

在安哈爾特-柯騰的威廉-路德維希王子的統治下,柯騰在長途貿易路線上佔優勢地位,並與帝國範圍內的郵政網絡是相連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經濟發展意味著這座居住城市能夠從三十年戰爭的破壞和1682/83年的瘟疫中迅速恢復。一家輝石廠和馬庫斯·馮·施努爾拜因(Markus von Schnurbein)的金銀廠建在宮廷附近;此外,錫匠、修剪工人以及猶太商人也在柯騰定居,他們的名字常出現在宮廷賬目中。

柯騰是按教派劃分的。在宗教改革時期,安哈爾特-柯騰的阿斯坎尼亞籍(Askanier公主首先在1525年轉向路德,然後在1606年再轉向加爾文教派,盡管柯騰的一些家庭仍然忠實於路德派。1692年,伊曼紐爾-萊布雷希特王子(Fürst Emanuel Lebrecht)違背其父母的意願,秘密地與來自路德派下層地主階級的吉塞拉-艾格尼絲--拉斯(Gisela Agnes von Rath)結婚。這位加爾文教派的王子支持他的妻子對路德教派的承諾,並培養了一種自由的宗教政策。169316日,她要求她的丈夫為路德教派的會眾建造一座教堂。316日,君主在上帝的恩典下同意了,在他妻子的生日,即1694109日,他親自為位於宮殿區域的邊緣的聖阿努斯教堂奠基,該教堂於1699年被祝聖。哈勒門(Hallesches Tor)前面的公墓也有一個屬於路德教派的區域。由於政治因素,安哈爾特-柯騰家族在1825年皈依了天主教。在宮殿場地的西部,建造了天主教宮殿教堂(今天的聖瑪麗升天教堂St. Mariae Himmelfahrt),並在墓地中增加了一個天主教區。在巴赫的時代,在砂勞恩區(Schalaunisches Viertel)也有一個屬於猶太人的社區。

 

 

聖母廣場上的巴赫之家

1850年,在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逝世的100周年前後,當地研究人員和音樂愛好者都在關註他出生地的問題。1850728日,《愛森納赫報》Eisenacher Sonntagsblatt上出現了一則說明,寫到巴赫出生在“屬於寡婦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門牌119號的房,在所謂住宅房子(Residenzhaus)的後面”。七年後,巴赫傳記作者卡爾·赫爾曼·比特(Carl Hermann Bitter)前往愛森納赫尋找線索,並采訪了老居民。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了位於現在聖母廣場(Frauenplan 21號的“農民之家”(Ackerbürgerhaus),並將其宣傳為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出生地。這座現在舉世聞名的建築由兩部分組成,分別建於1456年和1458年,在1611年被合並,現在是愛森納赫最古老的住宅建築之一。自1927/28年以來,當地歷史學家弗里茨·羅爾伯格(Fritz Rollberg)在多篇文章中對這一傳統表示懷疑(包括《巴赫年鑒》中的一篇)。雖然羅爾貝格推測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和他的家人很可能從未在聖母廣場(Frauenplan 21號的房子裡住過,但1923年至1964年期間巴赫之家的經理康拉德·弗雷斯(Conrad Freyse)針對羅爾貝格Rollberg的論證提出了資料不足的批判,尤其是因為愛森納赫是在19世紀末才引入街道名稱。在1679/80年的稅收清單中顯示,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當時擁有弗萊徐街(Fleischgasse)的一棟房子,這棟房子從路德之家通向今天的聖母廣場,在當時可能還包括今天聖母廣場上的“巴赫之家”。弗雷澤非常確定: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就出生在今天位於聖母廣場門牌21號的巴赫之家(現在的巴赫博物館)。

檔案證據顯示,從1746年至1779年,姓氏為巴赫的卡洛琳·阿瑪莉·繞徐(Caroline Amalie Rausch)一家住在這棟房子裡。她的哥哥是愛森納赫宮廷指揮家約翰·恩斯特·巴赫(Johann Ernst Bach),在萊比錫他的教父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那裡接受了部分的訓練。卡爾·赫爾曼·比特(Carl Hermann Bitter)的研究的口述傳統被愛森納赫音樂協會(Eisenacher Musikverein)所接受,該協會在房子的入口上方捐贈了一塊銅牌,上面寫著:“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321日在這所房子出生。於1868年捐贈”。1905年,當該建築要被出售和拆除時,新巴赫協會(Neue Bachgesellschaft)在演唱家齊格弗里德·奧克斯(Siegfried Ochs)的倡議下,加上各執政者、音樂家和音樂出版商的資助,收購了該房子。1907527日,愛森納赫博物館正式開張,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座專門展示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生活和作品的博物館。在翻修過程中,入口處的銅牌於1972年被送入倉庫,但在2007年以歷史文獻的身份被放回了原處。這一年,擴建的新建築中的永久性展覽正式開張。

1938年,由斯圖加特(Stuttgart)藝術家阿道夫·馮·東多夫(Adolph von Donndorf)設計的巴赫紀念碑,原本矗立在聖格奧爾格教堂前,後來被搬遷到巴赫之家前綠色區域的空地上。然而,聖塞西莉亞(Saint Cecilia)的青銅浮雕從基座上被移到了後面的擋土墻上。20188月,這座高約3.5米、重達1.4噸的雕塑被拆除,並被帶到柏林一家工作室進行修復,如今再回歸到愛森納赫。

市鎮聽

市鎮廣場的東側矗立着歷史悠久的市政廳,它建於1508年,當時是一個酒窖。今天的三層樓建築及其屋檐下的塔樓是在1564年所進行徹底重建的成果,漢斯·萊昂哈德(Hans Leonhard)在其中用淺色砂巖創作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浮雕(左下角的浮雕上有以德文與拉丁文標明的日期)。自1596年以來,該建築一直被用作為市政廳。1636年,該建築被燒毀只剩下第一樓層。 1641年的重建中,此建築多加了一個鐘樓,鐘面向廣場。從那時起,議會的範圍就一直位於北部。自1812年的重建以來,它一直與市政廳在同一屋檐下,而市政廳在194529日的盟軍轟炸中被嚴重損壞。在凸窗的砂岩底座上,有一個17/18世紀薩克森·魏瑪時期使用英尺測量的鐵製復製品(1英尺=12英寸,12=281.9786毫米)。它與長度的衡量標準不同,公國的重量和谷物的衡量標準因地而異,每個地方的衡量標準都不同。

作為愛森納赫的城鎮樂長,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和四名雜役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5必須在市政廳塔樓上吹響號角。在圖林根州,“豪斯曼”(Hausmann)是城鎮樂長常見的別稱,這名稱源於塔樓上吹號的任務,在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洗禮記錄中,也提到了這個稱號。

圖片:

馬庫斯·澤夫(Dr. Markus Zepf )

萊比錫巴赫檔案館(Bach-Archiv Leipzig, Juni 2019)

聖格奧爾格教堂

位於愛森納赫Eisenach中心的廣場,南面與聖格奧爾格教堂(Georgenkirche)接壤。這座三層樓高的教堂據說是由路德維希三世Ludwig III大公在1181年委托建造的,並獻給了該鎮的守護神聖格奧爾格。根據傳統,路德維希四世Ludwig IV州長和匈牙利國王的女兒伊麗莎白(圖林根州的聖伊麗莎白 Elisabeth)於1221年在這里結婚。教堂的一部分似乎在1515年因破舊而被拆除,並被重新修建。洗禮池可能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在宗教改革期間,曾經在愛森納赫的拉丁語學校上學並在科塔Cotta寄居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聖格奧爾格教堂證道。

1525年,格奧爾格教堂在所謂的“牧者風暴”(Pfaffensturm)中遭受嚴重破壞,直到1558年才得到修復。根據漢斯·萊昂哈德(Hans Leonhard)的計劃,1560年,中殿的南北兩側被賦予了兩個長廊。下層石廊的欄桿及其凹槽拱頂上裝飾著先知的畫像和框架式的聖經經文,上面有一個木製的長廊。1672年,在中央大殿上增加了第三個帶拱門的長廊。1717年加增了第四個長廊,但在1898年被拆除。這座無塔教堂於1561年被祝聖為聖道堂。教堂北面與總理府和警衛室接壤,南面是1562年修建的通往老城宮殿的有頂通道,因為在1672年至1741年間,聖格奧爾格城教堂也是宮殿的教堂。

今天,在教堂的墻壁上陳列著許多1213世紀的圖林根土地公爵的墓碑。中間是1500年左右創作的十字架祭壇,上面有一群表情豐富的人像。禮拜堂的北墻有兩幅紀念性的繪畫裝飾。其中一幅是1618年為紀念宗教改革而創作的寓言畫,描繪的是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Frederick the Wise)和“堅定的約翰(Johann the Wise)接受聖餐。其次是一幅從施韋因富特Schweinfurt的聖約翰教堂Johanniskirche唱詩班復製的畫作,展示了向查理五世皇帝Charles V遞交奧格斯堡懺悔書Augsburger Konfession的過程。在這些故事內容豐富的室內建築下,有於1676年建成裝飾豐富的講壇,與凱旋門相鄰。對面是一個兩層的公爵包廂,建於1717年(在1515年的南部擴建部分上方)。

巴赫家族與這座教堂有多重的關係。在底層標着“1503”年的八角形洗禮池上,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323日(根據舊日歷)接受了約翰·克里斯托弗·澤爾布斯特(Johann Christoph Zerbst)牧師所主持的洗禮。他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從1671年開始在這座教堂工作,直到16952月去世,與他的工匠們一起擔任城鎮和宮廷樂師。法院和鎮上的木匠格奧爾格`德雷斯爾(Georg Dressel)對新的鎮上音樂家的音樂表現印象深刻,他在他的紀事中指出:1672年,新的樂長在復活節使用了管風琴、小提琴、歌唱和小號,並且還擊鼓,這是愛森納赫存在至今尚未有樂長這麼做過的 [...]

作為一名拉丁學校的學生,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城鎮樂長安德烈亞斯·戴德金(Andreas Dedekind)的指導下唱詩班,而詩班的樂譜很可能是年輕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所用過的。後來,阿恩施塔特(Arnstadt)管風琴師海因里希·巴赫Heinrich Bach的長子: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從1665年起擔任聖格奧爾格教堂(Georgenkirche)和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的風琴師,直到1703年去世。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懷著巨大的決心,從1697年起讓來自奧赫德魯夫(Ohrdruf)的格奧爾格·克里斯托弗·斯特林(Georg Christoph Stertzing)建造一座新的管風琴,但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沒有活到1707年見證完工。而直到1719年,管風琴的外貌才得到裝飾。1741228日,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管風琴製造者約翰·安德烈亞斯·西爾伯曼(Johann Andreas Silbermann)與愛森納赫的管風琴製造者塞巴斯蒂安·塞茨(Sebastian Seitz)一起參觀該琴,並對其音質以及最重要的技術結構提出了意見。管風琴的外殼經過改裝保存下來,而外殼裡面從1982年起是波茨坦(Postdam亞歷山大·舒克(Alexander Schuke所製造的管風琴。

在進了教堂大門後的入口處,有一個雕刻的彩色紋章,紀念該城著名之子:“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323日在這個教堂受洗,由巴赫合唱團和聖格奧爾格教堂合唱團在1935年成立十週年捐贈"。多年來,前庭北墻上的一塊銅牌一直在紀念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他1708年至1712年期間擔任宮廷樂長,並且負責安排城市教堂和城堡教堂的聖樂事工。

阿道夫·唐多夫(Adolf Donndorf)所製作的巴赫紀念碑,於1884年至1938年期間矗立在格奧爾格教堂的西邊,由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約瑟·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和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等著名音樂家資助。在聖母廣場(Frauenplan)重新設計過程中,雕像於1935年移至聖母廣場上的巴赫博物館(Bachhaus)前,至今仍矗立在那里,基座有經過改動。柏林雕塑家保羅·比爾(Paul Birr)在1939年為格奧爾格教堂的入口處製作了一個新的巴赫雕像紀念碑作為代替。這尊披著袈裟外貌嚴肅,比真實比例還要大的巴赫青銅像,是根據茨·沃爾巴赫(Fritz Volbach)於1900年左右發現並於1903年發表,所謂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晚年畫像。

今天教堂和廣場的景觀主要是1898-1902年所進行的工程所定下的。教會外面所謂的懺悔小教堂已被拆除,里面新建了三個長廊,窗戶被擴大了,聖壇的窗戶也被換上了彩色玻璃。根據奧托·馬奇(Otto March)的計劃,教堂被賦予了一個62米高的尖塔,西北角有一個新巴洛克式的圓頂,還有一個帶有明顯新藝術風格Ars Nova的新西屋檐。在此之前,在拱頂街(Domstraße)有一個單獨的鐘樓。馬丁·路德的眾讚曲《上主是我堅固保障》(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的第一行歌詞,被以新藝術風格的大字刻在拱門上方。

圖片:

愛森巴赫巴赫博物館 (Graphik Bachhaus Eisenach)
馬庫斯·澤夫博士(Dr. Markus Zepf)萊比錫巴赫檔案館 (Bach-Archiv Leipzig, Juni 2019)

市集廣場(也許是巴赫的居所)

16世紀初在市集廣場上聖雅各布教堂(Stadtkirche St. Jacob)的地盤層延伸到教堂南部。過去幾十年,這些房子被改建和擴建為獨立的小住宅。這幅19世紀的水彩畫給人留下了托騰街(Totengasse日常生活狀況生動的面貌。市集廣場的島形發展與小型和非常小型的多層住宅樓一直存在到1970年代。在該鎮的重建過程中,這些建築被拆毀,以便建造一個寬敞的廣場。

根據柯騰(Köthen)的傳統,其中一座屬於島形發展的建築(Marktstraße 11)是巴赫的故居。1959年,恩斯特·科尼格(Ernst König)在《巴赫年鑒》中反對這一假設,因為一方面,巴赫的家庭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巴赫在他的公寓裡舉行了1418人的宮廷樂團排練,而這些房屋的面積實際上太狹小。

圖片版權:

Köthen Kultur und Marketing GmbH.

Foto: Dr. Markus Zepf (Bach-Archiv Leipzig, Februar 2019)

巴赫廣場與巴赫紀念碑

1885年在巴赫200歲誕辰週年之際,柯騰市議會決定將校園街(Schulstraße)和華爾街(Wallstraße)交界處的一個區域重新命名為 "巴赫廣場"Bachplatz),並為這位作曲家建立紀念碑。雕塑家海因裡希`波爾曼(Heinrich Pohlmann)在一個方形砂巖基座上創作了一個白色的、比實際比例還大的半身像,上面有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柯騰生活和工作的面貌。無論是否偶然,巴赫廣場和巴赫紀念碑都是建在華爾街26號(Wallstraße 26)的房子對面。該房子被認為可能是巴赫的故居

路德教會的牧師樓(也許是巴赫的居所)

在今天的斯蒂夫街(Stiftstraße11號,王子級的官方書記恩斯特·戈特利布·帕本哈根(Ernst Gottlieb Papenhagen)在17世紀末建造了一棟兩層的住宅。正如恩斯特·科尼格(Ernst König)在《1959年巴赫年鑒》“Bach Jahrbuch”中指出的那樣,在教堂建成之前,路德崇拜會一直在上層舉行。科尼格假設巴赫也住在這所房子裡,並在此與宮廷樂團一起排練,但這一點沒有得到證實。吉塞拉·艾格尼絲公主(Fürstin Gisela Agnes)於1721年收購了這棟房子,以便能夠從復活節開始為保盧斯·伯傑牧師(Paulus Berger)和他的家人提供一個公寓。這座建築的外墻在19世紀增添了古典風格,此後被用作為牧師樓。

1711年,執政的公主捐贈了一座建築給貴族路德派的少女吉塞拉·艾格尼絲·斯提夫特(Gisela-Agnes-Stift)。到了1720年,在現今斯蒂夫街(Stiftstraße 10號的牧師辦公室東邊建起了一座有代表性的豪宅,直到1945年,六位貴族少女住在裡面。

指揮家斯派斯(Spieß)的住所

約瑟夫·斯派斯(Joseph Spieß)從17103月起成為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的柏林宮廷管弦樂隊的成員。安哈爾特·柯騰的李奧波德王子可能是在他到柏林騎士學校,在宮廷樂團中認識他的。國王去世後,他的繼任者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兵王”)於1713年解雇了大部分宮廷樂師。在她兒子的要求下,吉塞拉·艾格尼絲·馮·柯騰公主(Gisela Agnes von Anhalt-Köthen)最初為柯騰聘請了五位被解雇的音樂家,即約瑟夫·斯皮斯(Joseph Spieß)作為樂團首席,以及雙簧管演奏家約翰·路德維希·羅斯(Johann Ludwig Rose)、巴松管演奏家約翰·克裡斯托弗·托雷(Johann Christoph Torlée)、中提琴演奏家克裡斯蒂安·伯恩哈德·林尼格克(Christian Bernhard Linigke)和小提琴家馬丁·弗裡德裡希·馬克斯(Martin Friedrich Marcus)。

巴赫在柯騰的時候,斯派斯(Spieß)家族與屠夫奧古斯特·塞繆爾·施賴伯(August Samuel Schreiber)一起租房住在市集大街(Marktstraße)的老藥店旁邊;1729年,斯派斯家族的居所可被追蹤到今天的校園街20號(Schulstraße 20),離華爾街26號(Wallstraße 26)和巴赫廣場(Bachplatz)的房子只有100米。約瑟夫·斯派斯和他的家人在那裡住了多長時間目前仍不清楚。

與巴赫家族一樣,約瑟夫·斯派斯也屬於路德教派;他於173072日被埋葬在柯騰的路德教派公墓。卡默爾的發票上註明了幾筆支付給斯派斯的弦樂器和配件的款項。在1959年的《巴赫年鑒》中,恩斯特·科尼格(Ernst König)報告說,172811月,巴赫委托斯派斯為已故的李奧波德王子葬禮音樂作品“抄寫樂譜,將其刻在銅板上並帶入。他因這項工作獲得了四個18克的塔勒”。協奏曲大師斯派斯和宮廷樂長巴赫之間似乎關系友好,因為在1728811日,"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樂長先生, “被指定成為斯派斯的兒子李奧波德的教父(文件二,編號244)。

宮廷樂師阿貝爾的住所

柯騰宮廷樂團的成員之一是小提琴家和維奧爾琴家克裡斯蒂安·費迪南·阿貝爾(Christian Ferdinand Abel)。他應該是於16828月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家庭。他的父親克拉莫·海因裡希·阿貝爾(Clamor Heinrich Abel)曾漢諾威(Hannover)公爵格奧爾格·威廉(Georg Wilhelm)和恩斯特·奧古斯特Ernst August的室內樂師。1714年底,克裡斯蒂安·費迪南德和他的弟弟約翰·克裡斯托夫·阿貝爾(Johann Christoph Abel)來到柯騰Köthen,後者找到了一份宮廷園丁的工作。克裡斯蒂安·費迪南德·阿貝爾在約瑟夫·斯皮斯(Joseph Spieß)和馬丁·弗裡德裡希·馬庫斯(Martin Friedrich Markus)處擔任 "室內小提琴手",直到1754218日宮廷樂隊解散。1718年和1720年,阿貝爾與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和其他四位音樂家一起,陪同李奧波德王子到波西米亞的卡爾斯巴德(Karlsbad)進行溫泉之旅。

阿貝爾是路德教派的信徒。172016日,他的妻子安娜·克裡斯蒂娜(Anna Christina)生下了他們的女兒索菲亞·夏洛塔Sophia Charlotta,她於110日在城堡教堂接受了洗禮。教父教母是市長海因裡希·郭特洛布·斯普利特胡森(Heinrich Gottlob Splithußen)、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夏洛塔·伊麗莎白·迪爾德(Charlotta Elisabeth Dildey王子馬夫的妻子)、瑪格達萊納·布拉米根(Magdalena Bramigken,王子管家的妻子)和索菲亞·伯恩哈特(Sophia Bernhardt,宮廷音樂家約翰·伯恩哈特的妻子)。阿貝爾的兒子李奧波德·奧古斯特(Leopold August)和卡爾·弗裡德裡希(Karl Friedrich)出生在柯騰,他們也成為音樂家,並是榮獲好評的維奧爾琴家。卡爾·弗裡德裡希·阿貝爾與巴赫的小兒子約翰·克裡斯蒂安(Johann Christian)一起在倫敦工作,今天被譽為“最後的維奧爾琴師”。17231226日,他在柯騰城堡教堂受洗,教父教母是室內樂師約瑟夫·斯皮斯。

克裡斯蒂安·費迪南德·阿貝爾最初與從柏林接手的宮廷巴松管演奏家約翰·克裡斯托夫·托雷(Johann Christoph Torlée)住在一起,租住在馬格德堡區(Magdeburger Viertel)的359號房子裡。 阿貝爾的故居位於今天的斯普林街8號(Springstraße 8),以改建的形式保留下來。外墻上的玻璃紀念牌是為了紀念這位宮廷樂師和他在倫敦非常有名的兒子。176143日,克裡斯蒂安·費迪南·阿貝爾被埋葬在柯騰的路德教會公墓。

 

相片:馬庫斯·澤夫博士(萊比錫巴赫檔案館)

C 路德教會聖阿努斯教堂

安哈爾特-柯騰(Anhalt-Köthen)的吉塞拉·艾格尼絲公主(Fürstin Gisela Agnes)於1694年在城堡區西部創立了新的路德派教堂和一所路德派學校。根據來自澤爾布斯特(Zerbst)的建築大師約翰·伯恩哈德·博切爾(Johann Bernhard Beuchel)的設計,1699年在今天的斯蒂夫街Stiftstraße)上有一座簡單的大廳教堂被建成了,裡面有一個小聖壇,西側有一個小山脊炮臺。創始人吉塞拉·艾格尼絲公主身著寡婦裝的大型畫像,由安托萬·佩斯內(Antoine Pesne)於1713年繪製,這幅肖像可以追溯到巴赫時期。雕刻和鍍金的框架上有聯盟的紋章,在底座上(在鍛鐵柵欄後面)有一個長篇的獻詞。

由於教會會眾人數不斷增長,因此教會在1746/48年有必要進行擴建。1748年,宮廷木匠霍恩(Höhne)在管風琴閣樓前又增加了一條長廊,南面的壁櫥被建在上面,聖壇後面也增加了一條長廊,從外面可以通過樓梯塔進入。一百年後的1849年,教堂的內部首次按照晚期古典主義風格進行了改造,1887/88年又增加了新哥德式風格的陳設。在2012年完成了最後一次翻新後,聖阿努斯教堂變成了一個明亮的教堂,並有三面的長廊。藝術史學家認為來自梅斯堡(Merseburg地帶的雙翼聖壇(目前已被拆除)時間線大約在1510年左右。 聖壇的雙翼(門)被打開後,中間的面板雕刻了救主基督,兩旁有馬利亞和約翰。左展示的是聖人芭芭拉和伊麗莎白,右翼是小雅各布斯和勞倫蒂斯。教堂前的墻上展示了一副畫中有另一副《新約》中最後的晚餐的圖像,而畫中畫之外是盧卡斯·克拉納赫工作室的兩位信徒。這是小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Younger)為德紹(Dessau)城堡教堂創作的著名《最後的晚餐》畫作的高質量副本,於1859年被帶到了阿努斯教堂。

在教會政策方面,1827年安哈爾特公國的路德派與歸正派的結盟,結束了兩個教派的分割。聖阿努斯教堂在1880年前一直是路德派的聚會所。教堂內部於1849年按照晚期古典主義風格進行了翻修,1887-1888年按照新哥德式風格增加了陳設。2012年完成了廣泛的安保和翻新工作。

巴赫家族屬於路德派的聖阿努斯教會。宮廷樂長於1720年、1721年和1723年向教堂支付座位租金的收據被保存下來。在1718109日至17221220日期間,聖餐登記冊上列出了宮廷樂長的八次到訪,一次是與他的第一任妻子瑪麗亞·芭芭拉·巴赫,後來三次是與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萊娜·巴赫(文件二第92號)。

巴赫是否也在聖阿努斯教堂演奏音樂,目前尚不清楚。約翰·海因里希·穆勒(Johann Heinrich Müller)於1708年建造的管風琴的風琴師最初是伊曼紐爾·勒布雷希特·郭特沙爾克(Emanuel Lebrecht Gottschalck),他也是宮廷樂團的抄譜員,因此屬於巴赫的生活圈子的一份子。1718年,當他被任命為男仆時,來自哈勒/薩勒(Halle/Saale)的克斯蒂安·恩斯特·羅爾(Christian Ernst Rolle)接任管風琴師一職。 他可能在宮廷樂團中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1728年搬到新布蘭登堡(Neubrandenburg)擔任管風琴師,直到1739年在那裡去世為止。聖阿努斯教堂和鄰近的路德學校,應該也是巴赫兩個長子威廉·弗里德曼(Carl Friedemann)和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上學的地方。學校的樂長是約翰·卡斯帕·舒爾茨(Johann Caspar Schultze)。17221026日,在舒爾茨的女兒索菲亞·多蘿西(Sophia Dorothea)的洗禮儀式上,巴赫是教父母名單中的第一位(文件二,編號116)。

Subscrib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