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訥堡:聖米歇爾學校的學生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從1695年到17003月在奧赫德魯夫Ohrdruf的拉丁學校上學。他至少在最後一年獲得了一筆助學金,即所謂的“免費午餐” Freitisch)。由於助學金到17003月就結束了,他的監護人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似乎已經及時地尋找了替代方案。我們不知道是如何聯繫到在遠處聞名的聖米歇爾學校的。這也許是奧赫德魯夫的樂長埃利亞斯·赫達(Elias Herda, 1689-1695年,他本人也是聖米歇爾學校獲全免學額的學生)讓巴赫註意到呂訥堡(Lüneburg)的聖米歇爾學校為有音樂天賦的窮困子女所提供獎學金。巴赫和他的同學喬治·埃德曼(Georg Erdmann)在17003月左右出發前往約350公里外的漢薩城市呂訥堡(Hansestadt Lüneburg)。170043日,這兩人的名字首次出現在街頭表演收入(Mettengeld)的分配清單中。

巴赫和艾德曼所屬的聖米歇爾合唱團,由具有音樂天賦和歌唱能力的學生組成。他們的職責包括主要的崇拜會,晚禱和晨禱,以及清晨和傍晚的崇拜會,有時還包括在城市的某些街道上報佳音。在聖米歇爾學校和聖約翰學校的合唱團團員之間發生了幾次衝突之後,市議會冬季幾乎每天都進行監督,而學生在每站都要表演兩首曲目。作為街頭合唱團員(Mettensänger),巴赫和艾德曼得到了兩年的免費的餐飲和學費,但必須自己安排住宿。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呂訥堡期間的經歷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他結識了圖林根州(Thuringia)人和管風琴師喬治·伯姆(Georg Böhm),通過主要由法國音樂家組成的宮廷樂團在一個至今不為人知的地方認識了法國的音樂創作風格,有時還前往漢堡,在聖凱瑟琳教堂偷聽”管風琴師揚·亞當斯·萊恩肯(Jan Adams Reincken)的演奏。

米爾豪森:聖布拉西管風琴師

米爾豪森Mühlhausen位於今天圖林根州Thuringia的中心地帶,從1251年到舊王國結束,都是一座自由的帝國城市。它不隸屬於君主,而是隸屬於皇帝,皇帝在當地以所謂的保護權為代表。。直到1710年,他們是薩克森Saxon選帝侯,然後是不倫瑞克·呂訥堡Brunswick-Lüneburg選帝侯。18世紀初,皇城在半徑2英里(相當於半徑約15公里)內擁有18個村莊。從17076月底到17086月,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布拉西教堂Divi Blasii的管風琴師。卡斯帕·梅裡安(Caspar Merian)及其工作室的銅版畫展示了1650年左右南方望去的米爾豪森。

 

Eisenach – Kindheit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321日出生在愛森納赫(Eisenach),這是一個位於四個山谷交界處的小鎮,位於內塞河(Nesse)和霍塞爾河Hörsel的交匯處,兩天後(大齋期第三主日後的星期一),由約翰·克里斯托弗·澤爾布斯特(Johann Christoph Zerbst)牧師在喬治教堂Georgenkirche接受洗禮。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國家當時依然使用儒略曆Julianische Kalender),直到17002月,新教王公才引入了更新日曆verbeßerten Calender),這是教皇葛利果十三世(Gregory XIII)在158210月已經給天主教會所定下的。因此,根據此日曆,巴赫的生日應該是331日。

愛森納赫周圍的地區在基督教時期之前就已經有人定居,並且從12世紀中葉起就被記載為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擁有自己的鑄幣權。在通往萊茵蘭Rhineland的長途貿易路線上的位置除了有利於該鎮的發展,還有圖林根州Thüringia伯爵领主的宮廷,引來了許多詩人和藝術家。瓦特堡(Wartburg)“演唱家之戰”的傳奇,主要源自於理查德·瓦格納的歌劇《唐豪瑟》中的浪漫改編。從12世紀起,愛森納赫鎮上的聖喬治教堂附近有一所拉丁學校,馬丁·路德從1498年至1501年期間曾在此就讀。當時,身為學生的路德獲得了科塔(Cotta)家族的物質支持。科塔夫婦當時是否真的住在今天位於路德街8號的路德之家”,至今尚無法確定。眾所周知,改革家路德在愛森納赫上方的瓦特堡將《新約》從希臘文翻譯成德文。由他發起的宗教改革於1525年席卷愛森納赫,對當地的政治和信仰生活影響深遠。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Johann Ambrosius)從167110月開始直到1695220日離世期間都在愛森納赫工作,擔任城鎮樂長(被稱為豪斯曼)。從1665年起,他在阿恩施塔特(Arnstadt)的表弟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也開始為市政服務,即擔任喬治教堂(Georgenkirche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的風琴師。薩克森·魏瑪(Saxe-Weimar)公爵:約翰·喬治一世(Johann Georg I)於1672年建立了自己的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公國後,又任命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和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為宮廷樂師。隨著他的孫子威廉·海因里希(Wilhelm Heinrich)公爵於1741726日去世,這一血統也隨之消亡,公國重新回到魏瑪的攝政者手中。

卡斯帕爾Caspar和馬泰烏斯·梅里安Matthäus Merian)的銅版畫描繪了(理想中)巴赫時代愛森納赫作為貿易中心和住宅的樣貌。我們看到的是三十年戰爭結束後不久,在瓦特堡山下(第16項,被例為Schloss Wartenberg)的愛森納赫。畫面中央是市場,而周圍包括了聖喬治教堂(2),在南側於1507年建成王子所居住的宮廷(1),以及帶有獨特炮塔的市政廳(3),是巴赫父親的職場之一。周圍的城墻將老城與郊區隔開,其中部分城墻至今仍被保存下來。眾多的教堂和修道院今天仍然是城鎮的景點,盡管它們的外觀已經隨著時間而改變。在1708年出版關於皇室所在地的描述中,約翰·伯根納森(Johann Bergenelsen)稱愛森納赫為一個“人口密度極高”的城鎮,當時該地大約有15,000名居民;後來的編年史家認為這個數字大約只是總數的一半。1741228日至31日訪問愛森納赫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管風琴製造商約翰·安德烈亞斯·西爾伯曼(Johann Andreas Silbermann)在他的旅行日記中生動地寫說,這裡與哥達(Gotha)一樣,幾乎每60步就有三盞燈籠”在晚上被點燃。然而,他對愛森納赫婦女日常服裝的評價就不那麽好了:“婦女的服裝看起來傻裡傻氣,無論有沒有下雨,她們都穿著黑色的斗篷上街:就像斯特拉斯堡的衛兵那樣,而且還光著腳,頭上有厚厚的毛地毯”。

奧爾德魯夫Ohrdruf – 他哥哥熱忱的學生

1695年,約翰·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十歲時成為孤兒。他和他的哥哥約翰·雅各·巴赫(Johann Jacob Bach一起從他的家鄉森納赫Eisenach搬到了大約40公裡外的奧爾德魯夫Ohrdruf,大哥約翰·克里斯托弗(Johann Christoph  )自1690年以來一直在聖米歇爾教堂Michaeliskirche擔任管風琴師。約翰·雅各於次年回到森納赫成為父親繼任者學徒,約翰·巴斯蒂安則到奧德魯夫拉丁學校上學,直到1700年春天。

奧赫德魯夫聖米歇爾教堂歷史傳統悠久。早在725年,傳教士博尼法斯(Boniface)就在奧拉河(Ohra)河畔建立了一座修道院,以及一座獻給天使長米歇爾的小教堂。它成為定居點的中心,該定居點於1390正式被授予城權。格萊興Gleichen伯爵在埃倫施泰因城堡Ehrenstein統治直到1631在這個姓氏家族消失後統治權連同奧德魯夫鎮的領主地位落入霍恩洛厄·諾因施泰因Hohenlohe-Neuenstein)的姓氏線。工程師兼船長約翰·撒迦利亞·格(Johann Zacharias Krieg1747的鋼筆劃描繪了該市分為四個區域,並總共775座房屋命名,這些房屋屬於朗根堡Langenburg諾因施泰因Neuestein是他們倆聯合的資產

173613,小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和他的弟弟約翰·伯恩哈德·巴赫Johann Bernhard Bach為一場婚禮演出了清唱劇《光為正義之人一次又一次地升起》 這很可能與約翰·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清唱劇BWV 195.1相同

 

1753年和1808年的城市大火摧毀了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區,其中的文案記錄也被燒毀。巴赫時期許多文獻也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

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風琴師

阿恩施塔特朝西邊望去的鳥瞰圖。皮烏斯·羅塞爾Pius Rösel的銅版畫,約1705年,根據沃爾夫·克爾納(Wolf Kelner)的油畫作品製作,約1580年。

 

阿恩施塔特(Arnstadt)被認為是當今圖林根州Thuringia最古老的城鎮。音樂家卡斯帕爾·巴赫(Caspar Bach)於1620年在此定居,在隨後的幾年裏,這個寧靜的小鎮發展成為巴赫家族的中心。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於1703年8月至1707年7月在此擔任新教堂的風琴師。

 

自中世紀後期,阿恩施塔特屬於施瓦茲堡(Schwarzburg)伯爵的領地。安東·貢特二世伯爵(Anton Günther II1697年起成為王子)於1681年阿恩施塔特作為其住所。保存在奈德克城堡(Schloss Neideck)中的藏品是舉國聞名的,就像城堡前那棵宏偉的椴樹(或洋菩提)和它的三個木製(舞蹈)地板一樣。一道帶有眾多瞭望塔和四個門的城墻環繞著這個城市,今天依然可以辨認出其中世紀的城市布局。

1581年8月7日,在市集廣場的施工過程中發生了火災,由於大旱,火災迅速蔓延到鎮上的茅草屋。該鎮的大火燒毀了378間房屋,其中包括谷倉和馬廄、鎮政府、聖博尼法斯教堂(Bonifatiuskirche)、校舍和藥店。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卡斯帕·梅裏安(Caspar Merian)的銅版畫市景圖從北方望向城市,當中有聖博尼法斯教堂的高塔,但之後於1581年被燒毀。我們看見左邊是奈德克城堡(Schloss Neideck),右邊是城墻的塔樓;畫面中央是奧伯教堂(Oberkirche),從此往右邊看,有帶有雙塔的市政廳,博尼法斯教堂,最右邊是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皮烏斯·羅塞爾Pius Rösel)較新的鳥瞰圖是在1705年左右完成的,但所顯示的是1581年發生大火災之前的市景。 羅塞爾(Rösel)的模板是沃爾夫·克爾納(Wolf Kelner)的一幅油畫,現在保存在阿恩施塔特城堡博物館。

 

1700年左右,阿恩施塔特這個農業城市有大約38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人以手工業和農業為生。眾多的磨坊和釀酒廠具有特別重要的經濟意義:1700年後,阿恩施塔特有130多座擁有釀酒權的建築。最重要的是,自1617年以來,頂級發酵的小麥啤酒一直被認為是阿恩施塔特的特產。

柯騰 :宮廷樂長

17178月初,巴赫正式在安哈爾特·柯騰(Anhalt-Köthen)的李奧波德王子(Leopold那裡擔任宮廷管弦師,但直到17171229日,宮廷廳才記錄了給予“新聘樂團指揮師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首次付款。在他和家人於17235月離開官邸前往萊比錫(Leipzig)之前,巴赫為安哈爾特官邸創作了大量的室內音樂。

魏瑪:宮廷管風琴師與樂團首席

魏瑪Weimar)周邊地區在早期基督教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由於施瑪律卡爾迪克(Schmalkaldic)戰爭的因素,薩克森選帝侯的次住所被一堵帶有十座塔的牆包圍:選帝侯"寬宏大量"約翰·弗裡德里希(Johann Friedrich „der Großmütige“)失去了他的選民尊嚴,淪為帝國俘虜並被判處死刑。1547年,在被囚禁期間,他將魏瑪指定為他的新住所,他的妻子和三個兒子最初先搬到那裡。在他被赦免並從監獄獲釋后,魏瑪從1552年起成為了他大幅縮小的公國之政治中心。他將畫家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和他的宮廷聯繫在一起,此畫家在市集廣場的房子今天被保存了下來。直到18世紀,農業城鎮的街道和小巷都是未鋪砌的,而許多房子都是單層的,結構簡單,覆蓋著稻草或木瓦,這有利於火災的蔓延。

1683/85年開始,公爵兄弟威廉·恩斯特(Wilhelm Ernst, 1662-1728)和約翰·恩斯特三世(Johann Ernst III, 1664-1707)一起統治,但住在不同的建築物中:老大住在"威廉斯堡"Wilhelmsburg的住宅區,老幼則住市集廣場東側所謂的中央或是宮(Roten/mittleren Schloss。威廉·恩斯特公爵提倡藝術和科學,但並沒有忽視公國的貿易和手工藝。晚間,他用137盞燈籠照亮了他居住城市的街道大約在1700年,魏瑪估計有4,700名居民,其中大多數人宮廷工匠或農民。

約翰·巴斯蒂安·巴赫於1703年春天首次被薩克森·魏瑪Sachsen-Weimar公爵約翰·恩斯特三世(Johann Ernst III)在紅宮聘為男僕和宮廷樂師。在阿恩施塔特Arnstat和米爾豪森Mühlhausen擔任管風琴師后,他於 1708 7 月回到伊爾姆河畔Ilm擔任宮廷管風琴師。他的前僱主於1707年去世,恩斯特一世王子直到17095月才達到成年年齡,因此正式成為他的叔叔薩克森·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1683-1728)的共同攝政王。兩個氣質非凡和性格相反的人試圖共同統治這個公國1716824日,熱衷於狩獵和建造的恩斯特·奧古斯特公爵,與比他小八歲的安哈爾特-科滕Anhalt-Köthen公主埃莉奧諾爾·威廉明娜(Eleonore Wilhelmine1696-1726 年在安哈爾特-科滕的吉塞拉·艾格尼絲公主Fürstin Gisela Agnes的遺孀居所尼恩堡Schloss Nienburg)結婚。據推測,約翰·巴斯蒂安·巴赫在這次會面時遇到了他未來的僱主 ,安哈爾特-科滕的利奧波德王子Fürsten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在他的魏瑪時期,恩斯特·奧古斯特公爵1706年至1712建了埃特斯貝格宮Schloss Ettersberg並於1724年建了貝爾韋代雷宮Schloss Belvedere

聖尼古拉教堂

在萊比錫市中心的東南部,一座十字形的大教堂,建於12世紀下半葉,是在奧托侯爵(Margrave Otto)的支持下建成的。盡管自1213年以來,聖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及其財產一直在新成立的聖多馬奧古斯丁會的控製之下,但對於萊比錫人民來說,聖尼古拉教堂是屬於“他們的”教堂,這就是為什麽市議會的選舉和節日儀式都在這裡舉行,並由聖多馬樂長負責音樂項目。教堂的塔樓從正方形的平面圖變成了八角形,再加上升高的中央塔樓,構成了從西側望去引人註目的景象。1550年代末,中央塔樓被賦予了帶有炮塔平面的上層建築,塔頂是一個帶有小燈籠的扁平圓頂,裡面懸掛著被稱為“塞格舍勒”(Seigerschelle)的鐘。塔樓目前的燈籠形狀,到頂部有75米高,建於1730-32年,建築大師約翰·米歇爾·森克森(Johann Michael Senckeisen;他也是聖尼古拉教堂的首席法警)從格奧爾格·巴爾(George Bähr)為德累斯頓聖母教堂(Dresdner Frauenkirche)設計的燈籠中獲得了靈感。

 

今天的中殿於1513328日奠基,1525531日,默斯堡主教阿道夫-安哈爾特親王(Adolf Fürst von Anhalt)和阿斯卡寧伯爵(Graf von Askanien)為教堂祝聖。教堂周圍分布著24個側壇,1539年實行宗教改革後,這些側壇基本上都被拆除。16世紀中葉,議會在北面的西墻上安裝了一個議員包廂,那裡有王子的座椅,上面有聖尼古拉、拿著法版的摩西和聖薩爾瓦多的雕像。在南面的西墻上,新的管風琴是由來自卡門茨的約翰·蘭格(Johann Lange aus Kamenz)在1597-99年所建造的,其裝飾豐富的外殼在1627年被改裝。在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帶領下,男生合唱團在教堂後面中間的詩班閣樓演出有樂器伴奏的作品,往中殿傳送他們的樂聲。這裡還有一臺大鍵琴,最初是由巴赫保管,後來從1734年到1739年,這臺大鍵琴被委托給了風琴製作師撒迦利亞斯·希爾德布蘭特(Zacharias Hildebrandt),然後是約翰·郭特利布·諾伊豪斯(Johann Gottlieb Neuhaus)然後從1744年被委託於克里斯蒂安·郭特弗里德·艾希勒(Christian Gottfried Eichler)(文件二,編號161)。與聖托馬教堂一樣,聖尼古拉教堂的學校合唱團也有可上鎖的櫃子,用於存放屬於市政管理的樂器。1739/40年,弗里德里希·克諾夫(Friedrich Knoff)和他的工匠更新了詩班席的基座,因為這是“呈獻音樂所需的條件”(Glöckner, Doc VIII/C 80)。

在大約17米高聖壇處,雕塑家瓦倫丁·西爾伯曼(Valentin Silbermann)於1604年創作了一個四層高的聖壇,前面描繪了主施聖餐的情景,中間卡爾·本傑明·施瓦茨(Carl Benjamin Schwarz1785年所描繪基督的復活。在1662年至1680年間,教堂進行了新的內部粉刷,色調為灰色和白色,柱子邊緣和拱頂有往上伸長的棕櫚葉,在拱頂處有螺旋帶纏繞。東邊的側廊墻上的透視圖是由克里斯托弗·斯佩特納(Christoph Spetner)根據德累斯頓的格雷郭里烏斯·平克特(Gregorius Pinckert)的模型所繪製的。從1662年起,與聖多馬教堂一樣,在北處增建了三層的家庭席位,從1706年起,在南墻也增建了兩層的家庭席位,這永久地改變了教堂內部的照明。這是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1723年所認知的聖尼古拉教堂。

 

1716年上任的管堂人約翰·克里斯托弗·羅斯特(Johann Christoph Rost)在他的禮儀筆記中指出:“聖尼古拉教堂於1723年第一次舉行晚禱(Vespers),由高級主任戴琳博士(Deyling)證道,由克萍(Koppin)女士贊助/1724年。樂長先生的受難曲第一次在聖尼古拉教堂呈獻… 從那時起,受難曲每年都在兩座主教堂之間輪流演出;由於全國都在為選帝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一世(Elector Friedrich August I)的去世而哀悼,1733年不上演受難曲,所以次年在聖多馬教堂演出。1724年,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這里首演了他的《聖約翰受難曲》BWV2451734年聖誕節,他又在這里首演了《聖誕神劇》的第一部清唱劇BWV248/I。自1541年以來,聖尼古拉教堂有五位神職人員,即主任牧師(他也是執政官)、大執事、執事和副執事,周六傳道人以及管風琴師和司事。

Bildnachweis Graphiken: Stadtarchiv Leipzig / wikisource
Bildnachweis Fotografie: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Leipzig

在聖尼古拉教堂舉行的崇拜會有很多人參加,因此空間變得稀少。教堂執行員約翰·米歇爾·森克森(Johann Michael Senckeisen)於1735年又加建了一個兩層的長廊。目前教堂內部的設計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最後20年全面翻新的成果,約翰·弗里德里希·卡爾·道特(Johann Friedrich Carl Dauthe)在1784年代表議會策劃了這次翻新。側廊被賦予了新的木質支撐架,並與西墻前面的新管風琴廊連接起來,晚期哥德式的八角形柱子被藏在凹槽灰泥墻幔的後面,柱頭被賦予了灰泥上升的棕櫚葉,拱頂上有棕櫚枝和花冠。聖壇上拱的北側有一個簡單的新講台;而之前晚期的哥德式講台被放進了倉庫,現在位於教堂南處。教堂增添了一個新的大理石祭壇,上面有亞當·弗里德里希·奧塞爾(Adam Friedrich Oeser)的畫作(他的墓碑保存在禮拜堂北處),而哥德式長方形窗戶被擴展為圓拱形窗戶。1859-62年,來自魏森費爾斯(Weißenfels)的弗里德里希·拉德加斯特(Friedrich Ladegast)在管風琴的閣樓上建造了一座新的管風琴,管風琴的位置從旁邊被移到了中央處。1901/02年,家庭席位被拆除後,教堂的窗戶約有兩米長,教堂內重新獲得了良好的照明。

 

1982年,周一禱告會首次在聖尼古拉教堂舉行,到了1989年底,禱告會越來越受歡迎,並成為周一在萊比錫市內街道上為民主、自由選舉和東德旅行自由以及德國統一而舉行的示威活動的核心。1999年,藝術家安德烈亞斯·斯托茨納Andreas Stötzner)以多特(Dauthe)在聖尼古拉教堂內的柱子為模範,在尼古拉教堂外北部創建了所謂的“和平柱”,以紀念周一的示威活動和1989年的和平革命。

Bildnachweis Friedenssäule: Bach-Archiv Leipzig (Dr. Markus Zepf, März 2020)
Bildnachweis Innenaufnahme 2011: wikimedia
Bildnachweis Innenaufnahme 2012: wikimedia

聖保羅/大學教堂

1240年,多米尼加的僧侶們在南城墻上的格里瑪門(Grimmaisches Tor)旁邊為一座修道院教堂祝聖。經過多次擴建和改建,15世紀末成為了一座現代的晚期哥德式教堂,隨後在1521年又在城墻後面建造了一座三層的聖所,不過,在1546年萊比錫新建城市防禦工事的過程中,城墻不得不部分讓路。1534年,在多米尼加修道院的房間里,菲利普·梅朗頓(Philipp Melanchthon)、格雷郭爾·馮·布呂克(Gregor von Brück)和克里斯托弗·馮·卡洛維茨(Christoph von Carlowitz)與邁森主教的特使朱利葉斯·馮·普魯克(Julius von Pflugk)和格奧爾格·馮·卡洛維茨(Georg von Carlowitz)一起尋求阻止基督教會的永久分裂。在萊比錫引入宗教改革的五年後,多米尼加修道院成為了君主的財產。盡管有市議會的幹預,薩克森的莫里茨公爵(Herzog Moritz von Sachsen)還是將該建築群轉讓給了大學。大學早在15431010日就將該教堂作為集會大廳和路德教的禮拜場所,並培育了五名神學家畢業。在教堂經過整修後,馬丁·路德於1545812日正式為聖保羅大學教堂舉行了祝聖儀式,直到19世紀,這里一直是萊比錫教授們的首選埋葬地。在18世紀,它的西側有一個巴洛克式的入口,兩側有兩根柱子;在內部,華麗的雙廊為大學成員和政要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在下層廊道上建有小教堂和禱告室。

 

1710年開始,教堂在巴洛克式現代化的改造過程中,管風琴必須為新的崇拜會方式(即加入唱詩環節)進行調整。在聖多馬樂長(Thomaskantor)約翰·庫瑙(Johann Kuhnau)和尼古拉琴師丹尼爾·維特(Daniel Vetter)的專業監督下,管風琴建造者約翰·沙伊貝(Johann Scheibe)於1710-1716年將管風琴從南墻移至西廊,並賦予其一個新的外殼。他的工作伴隨著各種逆境,以及與大學管理部門的協調問題,這些問題最後讓被任命的管風琴專家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顯而易見。171712月中旬,他在萊比錫逗留數日,檢查風琴,這是他與萊比錫第一次可證實的接觸。

 

約翰·郭特利布·郭爾納(Johann Gottlieb Görner)於1716年成為該教堂的管風琴師和音樂總監。 之後,他在1721年成為聖尼古拉教堂的管風琴師,又在1729年成為聖多馬教堂的管風琴師,但依然兼任聖保羅教堂的音樂總監,而聖尼古拉學校的老師約翰·克里斯托弗·蒂勒(Johann Christoph Thiele)則被任命為他的繼任管風琴師。另一方面,身為聖多馬樂長的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則負責聖誕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和宗教改革日上午9點所謂的“舊禮拜”的音樂項目。由於主要教堂的崇拜會都是在同一時間進行的,因此只有在講道之後才會聽到小型的音樂項目,巴赫經常將其交給有能力的學生來指揮。大學教堂的神職人員主要是大學的神學家,他們也在兩間主要教堂之一工作,因為在聖多馬教堂或聖尼古拉教堂擔任主任牧師或大執事的教會職務可以確保獲得教授職位的資格,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學不必支付工資。

 

大學於172795日為在普雷茨施城堡(Schloss Pretzsch)去世的薩克森選帝侯克里斯蒂安娜·埃伯哈丁(Kurfürstin Christiane Eberhardine von Sachsen)舉行葬禮,此時發生了一起與音樂總監約翰·郭特利布·郭爾納(Johann Gottlieb Görner)有關的爭執。萊比錫學生卡爾·馮·基希巴赫(Carl von Kirchbach)於1727912日和103日分別向大學和選帝侯請求批準在大學教堂舉行學術葬禮,由約翰·克里斯托弗·郭特施特(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撰寫德語悼詞和葬禮演說,他委托聖多馬樂長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Thomaskantor Johann Sebastian Bach)在103日至5日期間將其譜曲;作為大學教堂的音樂總監,郭爾納感到自己被忽視,要求他有權在演出時交付捐贈的作品(文件二,編號225)。最後,巴赫在1017日的葬禮上演奏了《放手吧,公主,讓它有另一道光芒》“Laß, Fürstin, laß noch einen Strahl BWV 198,該曲於17271015日匆忙完成,據推測巴赫任意給郭特施特的詩詞進行分段。克里斯托弗·恩斯特·西庫爾(Christoph Ernst Sicul)報告說:“......因此,還可以聽到樂長巴赫先生以意大利曲風創作的葬禮音樂,其中包括巴赫先生親自演奏的大鍵琴、管風琴、維奧爾琴、魯特琴、小提琴、橫笛等,其中一部分在悼詞和葬禮演講之前演奏,另一部分則在葬禮演講之後演奏”。(文件二,第232)

Bildnachweis Graphik 1747: Bach-Archiv Leipzig
Bildnachweis Graphik 1790: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Leipzig
 

1813年,聖保羅教堂還曾被用為軍事醫院和監獄營地,1814年至1817年,它經過了一番大規模的整修。1830年,該大學根據阿爾伯特·格特布呂克(Albert Geutebrück)的計劃,拆除了前修道院的大部分建築,以建造名為“奧古斯特學院Augusteum的新大學建築。隨著城墻的平整,寬敞的奧古斯都廣場(Augustusplatz)在聖保羅教堂前誕生了,這就是為什麽1546年被拆除的詩班席處現在被改造成了一個外墻,並在幾十年里塑造了大學和城市的南部景觀。1897/99年,大學教堂在歷史主義精神下被重新設計為“哥德式風格”。二戰以後,關於拆除建築的討論越來越多,1968523日的市議會會議一致決定,漢斯·格奧爾格·勞施牧師(Pfarrer Hans-Georg Rausch)投了一票反對票。1968530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權(DDR-Regime)將教堂拆除,教堂中只有一些藝術品被搶救出來。

 

卡爾·馬克思大學(Karl-Marx-Universität)在20世紀60年代末所建起的大學建築物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2007年,它們再建起一座新建築,有1968年被炸毀的大學教堂明顯的影子,這是根據荷蘭建築師埃里克·範·埃格拉特(Erik van Egeraat)與建築師EEA的計劃。大學的儀式和崇拜空間被稱為聖保羅禮堂與教堂(Paulinum - Aula und Universitätskirche St.Pauli),建立在舊大學教堂歷史遺址上。雖然新的奧古斯特學院和聖保羅的頂層在2012/13年冬季學期已經可以使用,但聖保羅的正式啟用日期延遲至2017121日。

Bildnachweis: Bach-Archiv Leipzig (Dr. Markus Zepf, März 2020)

齊默爾曼的咖啡館

17世紀末,萊比錫已經擁有獨特的咖啡文化。1680年,這座交易會城市被認為是與漢堡(Hamburg)和不來梅齊名Bremen的咖啡據點,40年後共有8家咖啡館。巴赫1723年來到萊比錫時,有八家“公共咖啡館”正在開門營業。最古老的咖啡館“阿拉伯咖啡樹”(Arabische Coffee Baum)離弗萊塞格街(Fleischergasse)的聖多馬學校只有幾步之遙。現在的外觀源自1703年。1718/19年,它被“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皇家宮廷巧克力師”約翰·萊曼(Johann Lehmann)改造成一個寬敞的咖啡館,他的遺孀成功經營了20盡管據說婦女被禁止在咖啡館出沒。在入口處,由約翰·本傑明·托馬(Johann Benjamin Thomae)創作的砂巖雕塑展示了一個躺在咖啡樹下的阿拉伯人,一個男孩(丘比特)給他遞上一個酒碗。

然而,與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密切相關的是議會的建築大師克里斯蒂安·德林(Christian Döring)於1716/17年為酒商約翰·謝爾哈弗(Johann Schellhafer)在卡塔琳娜大街14號(Katharinenstraße 14)和博徹大街Böttchergässchen)街角所建造的咖啡館,該咖啡館由德累斯頓(Dresden)人郭特弗里德·齊默爾曼(Gottfried Zimmermann)成功經營至他在1741530日去世為止。他的遺孀克里斯蒂安·伊麗莎白·齊默爾曼(Christiane Elisabeth Zimmermann)在一段時間後將咖啡館搬到了帝國大街(Reichsstraße),伊諾克·里希特(Enoch Richter)接管了之前的齊默爾曼咖啡館;里希特之前在市集廣場和聖多馬街(Markt/Thomasgässchen)街角經營過一家咖啡館(大概是1732-1736),後來他在赤腳街(Barfußgäßchen繼續經營,位於修道院街(Klostergasse)街角,與謝爾哈弗的家相對。

 

在齊默爾曼的咖啡館里,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7293月底從新教會(Neue Kirche)管風琴師格奧爾格·巴爾塔薩·肖特(Georg Balthasar Schott)手中接過來的音樂社團(Collegium Musicum),在“冬季時每週五晚上8點至10點”進行演出。但在夏季,他們每周三下午4點至6點在格林石道(Grimmische Stein-Wege)上格林之門(Grimmische Thore)前面的齊默爾曼的咖啡園進行表演(文件二,第326號),具體地點不明。1734219日,在齊默爾曼的咖啡館里,人們聽到了巴赫為薩克森選帝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二世(Fredrich August II)在波蘭加冕為奧古斯特三世國王而創作的清唱劇《有敵人,吹響號聲! Blast Lärmen, ihr Feinde!BWV 205.2(文件二,第348號)。1737年夏天,巴赫暫時將指揮權交給了管風琴師卡爾·郭特赫夫·格拉赫(Carl Gotthelf Gerlach),但從1739102日至1741年再次接手,這可能與齊默爾曼的死有關。

 

1733617日,在薩克森選帝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一世去世的五個月全國哀悼之後,巴赫的音樂社團在齊默爾曼的咖啡園恢復了首次演出,並得到了肯定。巴赫展示了“一種新的大鍵琴(Clavicymbel),這種樂器在這里還未曾被聽見,音樂愛好者和演奏家都很高興聽見它”。(文件二,第331)。這新的鍵盤樂器是怎麽回事目前依然不清楚;休伯特·亨克爾懷疑它可能是一種早期的鋼琴(Hammerklavier)。

 

在今天的卡塔琳娜大廈(Katharineum)上有一塊紀念牌,為紀念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 音樂社團的歷史地點。

Subscrib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