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日常生活

與往常一樣,幾乎沒有太多證據顯示巴赫在魏瑪Weimar私人生活細節至少在1709年,巴赫的公寓是眾所周知的,即紅對面的弗萊豪斯市集廣場16號(Freihaus Markt 16與巴赫有交往的人也許包括清唱劇歌詞作者薩洛莫·弗蘭克(Salomo Franck),還有拉丁學校校長約翰·斯托夫·基澤韋特(Johann Christoph Kiesewetter),後者巴赫奧德魯夫(Ohrdruf上學期間拉丁學校的領導此外,還有管風琴製造商海因里希·尼古拉斯·特雷布斯(Heinrich Nikolaus Trebs),他於1709年從弗蘭肯豪森Frankenhausen來到魏瑪,並於1716年被任命為宮廷管風琴製造

聖雅各教堂

在住宅城市魏瑪Weimar的北部,雅各教堂聳立在一座小山上。根據部分保存下來內容顯示此教堂建築原來是沒有塔樓的,獻堂禮1168舉行教堂於1535年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關閉,並被用作糧倉,之後於1579翻新和重新祝聖。從那時起,它主要作為埋葬教堂,因為市議會在1530年將教堂周圍的墓地指定為魏瑪唯一的墓地 。1711117日,在古老的雅各布教堂,巴赫於馬格達萊娜·多蘿西婭·貝克爾(Magdalena Dorothea Becker)接受聖洗禮時成為她的教父,她是襪子製造商約翰·卡斯帕·貝克爾(Johann Caspar Becker)和他的妻子安娜·瑪麗亞(Anna Maria)的女兒,來自阿恩施塔特附近的馬丁羅達(Martinroda)。

在薩克森-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Herzog Wilhelm Ernsts von Sachsen-Weimar的命令下,這座破舊的教堂於1712年被拆除,並根據建築大師約翰·穆策爾Johann Mützel或克斯蒂安·里希特二世Christian Richter II)的計劃在舊的平面圖上重建,成為一座高聳的大廳教堂,周圍有三層的長廊環繞。在16世紀後期,在聖壇的東北側建造了安葬維克斯家族Wex小教堂。最後一次埋葬是在1682年。之後,教堂被廢除並改建為聖器收藏室。在西側,一個方形的塔樓被建了起來。直到中殿的山脊高度,它被大量磚砌,頂部是一個兩層的半木結構建築,位於八角形的平面圖上,其中türmer公寓和鐘樓室位於其中。

1713116日,新的聖雅各教堂舉行了獻堂典禮出席典禮者包括市議員宮廷和宮廷樂師的代表並參與遊行。宮廷管風琴家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名字也被提及,儘管教堂直到1720年才擁有管風琴製造商海因里希·尼古拉斯·特雷布斯(Heinrich Nikolaus Trebs)所建造的管風琴,而巴赫當時已經是柯騰(Köthen)的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法院秘書西奧多·貝內迪克特·博爾曼(Theodor Benedikt Bormann)記錄了演出作品包括一部彌撒和另一部作品,並記錄說:"詩班和樂長佔據了教堂第三層的長廊"(文件 II60)。

從那時起,雅各教堂是魏瑪市的普通教區教堂,由市議會贊助。恩斯特·奧古斯特公爵Herzog Ernst Augustus1728年將雅各教堂指定為駐軍教堂。薩克森 - 魏瑪公爵夫人安娜·阿瑪利亞Anna Amalia von Sachsen-Weimar1767年對室內進行了全面翻新。在17745月毀滅性的城堡大火之後,構造相對簡單的雅各教堂成宮廷教堂。在解放戰爭Befreiungskriege期間,它暫時用作軍事醫院和倉庫,直到1817為止,結果教堂室內遭受到嚴重的破損。大公卡爾·奧古斯特(Großherzog Carl August)在1817年的宗教改革周年紀念日教堂進行了翻新,並安裝了保存至今的講台上方有由宮廷雕塑家約翰·彼得·考夫曼(Johann Peter Kauffmann所創作漂浮在天空中的基督雕像。

教堂的室內構造幾乎不是巴赫時期的面貌除了在塔樓上1631來自愛爾福特Erfurt的梅利科爾·莫林(Melichor Möhring鑄造的鐘,其聲響今天仍然讓在魏瑪的空中回蕩。青銅鍾具有醒目的g1音調,鐘上描繪了新月上麥當娜Madonna和大天使米歇爾(Michael,被認為是威廉四世公爵Wilhelm IV從艾希斯費爾德的傑羅德本篤會修道院Benediktinerabtei Gerode im Eichsfeld所獲得的戰利品,該修道院已被掠奪了幾次。直到1713年耶誕節,此鐘一直是魏瑪城堡塔樓中唯一的鍾,後來被掛在聖雅各教堂的塔樓中,與另外兩個由來自愛爾福特的尼古拉斯·喬納斯·貝爾Nicolaus Jonas Sorber)在1713年鑄造掛在一起1872年,兩個索貝爾鍾中較大的一個破裂了,於1876年由來自阿波爾達Apolda的烏爾里希Ullrich兄弟重鑄1917年,兩個索貝爾鐘成為了戰時經濟的犧牲品。自1964年以來,來自阿波爾達(Apolda)弗朗茨·席林父子鑄造廠(Franz Schilling Söhne)的兩個青銅鐘代替了原有的鐘,音調為f#1B1

相片:

馬庫斯·澤夫博士(萊比錫檔案館2019年)

城堡塔樓與城門的建設

從遠處可以看到的城堡塔樓是魏瑪(Weimar)城市景觀的特徵,應該是建立在12/13世紀的遺跡。這個19世紀建成的圓柱形建築擁有一個屬於巴赫時期的哥德式尖頂頭盔。在1726年至1729年間,建築大師戈特弗裡德·海因里希·克羅內斯(Gottfried Heinrich Krohnes )設計了以銅包覆的木製建築八角形的兩層塔樓圓頂。如今城堡的塔樓中有五個美麗的(保存完好的)鐘,由來自愛爾福特(Erfurt)的尼古拉斯·喬納斯·索伯(Nikolaus Jonas Sorber1712/13年鑄造,之前位於城堡庭院的木框架中。這個塔樓在有鐘懸掛在其中的位置,於1752年最後一次加上了冠冕,塔樓旁邊的侍女房屋可能是這個時候完成的。1774 5 月,圍繞城堡塔樓、大門建築和侍女住宅的歷史建築群倖免於城堡大火。

塔樓的南面是城堡大門,它的建築地面設計蜿蜒曲折,猶如十字。它最古老的部分也可以追溯到12/13世紀,位於中世紀王子城堡的西南角。在內門通道上方是最古老的魏瑪徽章石頭,上面有拉丁文字寫道:"A[nno] na[ti]vitate d[omi]ni mccccxxxix sunt hec arma turingica et structura valfe co[m]pleta"(自主後1439年,這個圖林根堰和城門的建造完工)。

這座門從1531年由尼古拉斯·格羅曼(Nikolaus Gromann設計現在的外觀。由於法院曾一度被臨時安置在這裡,因此這城門建築是巴赫被捕的推定地點之一,法院協定僅規定,法院管風琴師和音樂會演奏家從1717116日至122前任音樂首席宮廷管風琴師巴赫因頑固拒絕被迫辭職而被法院法官辦公室逮捕,最後在122日,在據說是恥辱的情況下,由法院秘書向他宣布辭職,同時他也被釋放。(文件 II84)。法庭確切位置不詳

黃宮

薩克森-魏瑪公爵約翰·恩斯特三世(Johann Ernst III of Saxe-Weimar)於1702年至1704年在紅宮以北建造了另一座宮殿建築群,其中有兩層高的黃。這些計劃由建築大師約翰·繆策爾(Johann Mützel)提供,他於1709年在聖母廣場Frauenplan)上建造了今天的歌德故居Goethe-Haus。在巴赫第一次魏瑪逗留,公爵就已經有建造黃宮的意圖,但原因不詳。他應該是計劃將紅色城堡留給他的兒子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Ernst August I),這是恩斯特三世與索菲·奧古斯特··安哈爾特·策布斯特(Sophi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的兒子,後者於1694年去世。恩斯特三世與他的第二任妻子夏洛特·多蘿西婭·索菲亞公爵夫人(Herzogin Charlotte Dorothea Sophia)一起退休到黃宮。他們姓名的首個字母CDSDSLHH"Charlotta Dorothea Sophia Dux Saxoniae Landgrafia Hasso-Homburgiae")以裝飾鐵夾板的形式重新連接在面向綠色市集廣場Grünen Markt的拉桿上,而科勒吉恩格街Kollegiengasse)上較短的立面包含四個數字“1 7 0 4”。在19454月在建築物嚴重受損後的重建期間,室內構造改變了,綠色市集廣場上的前門戶也被改造成窗戶。在它上面,有兩隻戴著皇冠(但不很精緻)的黑獅子戴著皇家帽子,上面掛著公爵夫人的交織字母,她一直住在城堡裡,直到1738829日去世為止。黃宮與紅宮從2002年到2005年一同被改造成公爵夫人安娜·阿瑪利亞圖書館(Herzogin-Anna-Amalia-Bibliothek)的學習中心,帶有地下儲藏室,並與綠宮的圖書館相通。

音樂也以灰泥裝飾的形式出現在黃中。在樓上餐廳的隔壁房間,灰泥裝飾描繪了智慧,歌聲和名聲等。黃宮是巴赫1708年到1717的職場之一,在這裡與約·恩斯特三世Johann Ernst III公爵的宮廷樂團一同演奏,而且根據會計帳簿,至少在1709129日至171026日之間維護龍骨大減輕文件 II No. 49)。他與魏瑪市管風琴家約翰·戈特弗裡德·瓦爾特(Johann Gottfried Walther)於17077月一起被任命,為薩克森-魏瑪的約翰娜·夏洛特公主(Prinzessin Johanna Charlotte von Sachsen-Weimar, 1693-1751)和她同父異母弟弟音樂天賦異稟的約翰·恩斯特四世王子Prinzen Johann Ernst IV, 1693-1715)提供音樂課程。雖然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為鍵盤樂器編寫了五首協奏曲(BWV 592595982984987),約翰·戈特弗裡德·瓦爾特1708313,也就是王子命名日將手寫的《音樂創作理論》“Praecepta der Musicalischen Composition”獻給了他。

王子於171581日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去世,享年18歲,並被埋葬在母系的家族所在地巴特洪堡Bad Homburg追悼會於171642日在魏瑪宮教堂舉行,檔案記錄清唱劇《我們稱生命為什麼》的演出,這要歸功於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BWV 1142)和他的魏瑪作詞家薩洛莫·弗蘭克Salomo Frank兩天后在卡爾米納牧師的見證下” 向弗蘭克、巴赫、圖書印刷商和其他宮廷僕人支付了45金盾(Gulden15青銅幣groschen,顯而易見這與葬禮是相關的(文件II,第77號,附錄見文件 III,第658頁)。

紅宮

1703年春夏,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被聘於薩克森-魏瑪公爵約翰·恩斯特三世Herzogs Johann Ernst III. von Sachsen-Weimar的宮廷教堂。恩斯特三世一直住在城堡裡,直到1707510日去世。當時的音樂排練是否也在這裡舉行尚不清楚,巴赫的住處也不詳。自1995年以來,城堡南側有一尊青銅半身像紀念這位宮廷樂師,以及後來的宮廷管風琴師和樂團首席。

紅宮位於市集廣場的東側。這座根據史料重建的灰色建築名字由來不詳。建築歷史學家懷疑是從紅色彩繪窗框衍生而來的。薩克森-魏瑪公爵約翰·威廉(Johann Wilhelm)於157332日去世,紅宮是1574年至1576年間為他的遺孀蘇珊娜·多蘿西婭公爵夫人Herzogin Susanna Dorothea)所創建的,她一直住在這裡直到159248日去世為止。

科勒吉恩格街Kollegiengasse以北是兩層樓高的格萊歇恩斯屋(Gleichensche Hof根據主人格萊歇恩(Gleichen伯爵的名字命名該建築於17世紀初併入紅。在161882日的一場大火燒毀了鄰近大部分的霍恩施泰因宮(Schloss Hornstein之後,擴大后的紅宮成代替住所好幾十年。該建築有一道半木結構的覆蓋式走廊與住所相連。目前的建築外觀是在19世紀創建經過一些拆除和擴建後面貌。經過廣泛的翻新和擴建工作,紅宮和鄰近的黃宮成為公爵夫人安娜·阿瑪利亞圖書館Herzogin-Anna-Amalia-Bibliothek的學習中心,地底下有一個通往對面綠宮Grünen Schloss)的通道。

就像過去的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一樣,今天的遊客通過科勒吉恩格街Kollegiengasse上色彩繽紛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大門進入紅宮。門戶上方是客戶的聯盟徽章,薩克森-魏瑪-科堡公爵約翰·威廉Johann Wilhelm von Sachsen-Weimar-Coburg的半身肖像從屋簷下望出去。山牆外側帶有沙漏和骷髏頭,表明了統治者在建造尚未完成便去世了。

圖片:

馬庫斯·澤夫博士(萊比錫巴赫檔案館)

城堡教堂:"通往天國城堡之路"

為宮廷管風琴師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708年到1717年主要在城堡教堂通往天國城堡之路”(Weg zur Himmelsburg工作。教堂位於威廉斯堡城堡的南東翼,於1774年被城堡大火燒毀。喬瓦尼·博納利諾(Giovanni Bonalino)於1618年將教堂設計一個狹窄的縱向房間,地板面積為24米長,寬度為8.60米,兩層樓高的中世紀式建築。尼科爾·泰納(Nicol Theiner)從1623年開始實建築工程1630328日,聖三一教堂被奉獻。

城堡擴建為“威廉斯堡”的同時,威廉四世公爵聘請建築大師約翰·莫裡茨·里希特(Johann Moritz Richter為城堡進行改修,並於1658528日重新祝聖為“通往天城堡之路”教堂是按照路德的思想設計的:講台位在大約16米高的空間位於中心位置:聖壇的台階四棵木製棕櫚樹環繞,上面是用於宣講上帝話語的講台,在一個方尖碑的頂部,上面裝飾著雅各夢中的元素,然後再往上是一個單獨的拱頂,那裡有一個迴響室,管風琴的外殼以讚美上帝的題材為裝飾。城堡教堂相鄰的莊園兩個長廊通往教堂公爵家族的王位是在聖壇對面的第一樓層上建築大師約翰·克利斯蒂安·里希特(Johann Christian Richter)於1658年左右以水粉畫記錄了祝聖典禮後的狀況,而之後的幾十年一直在經歷變化。

音樂迴響室通過拱頂中的一個可關閉的開口與教堂相連,開口尺寸約為 7 x 5.60 米。該管風琴於 1657 年從愛爾福特的巴爾福瑟爾教堂( Erfurt Barfusserkirche)搬遷到此而樂器只顯露了平面觀,因為大部分的管在一個專門建造在城堡屋頂上的桶形庫內溫度波動和氣候變化影響了管風琴的功能此外,管風琴所經歷眾多變化也可能與這種特殊的設置有關。在巴赫服侍初期,來自哥達Gotha的約翰·康拉德·維斯豪普特Johann Conrad Weishaupt完成了一次的添置。但巴赫對維斯豪普特的工作成果感到不滿。自 1709 年以來一直活躍於魏瑪的管風琴製造商海因里希·尼古拉斯·特雷布斯(Heinrich Nikolaus Trebs17121714年之間,根據巴赫的指示將送風裝置加大,並且再次改善風箱和加入更多的音栓。那次以後,管風琴有了足夠的精細度、雄厚的低音。但是,管風琴的重載一再影響迴響室的音響,因此巴赫曾演奏過的這部管風琴於 1756 年被拆除,迴響室翻新後建造了一個較小的管風琴,於 1774 年 5 月 6 日被燒毀。巴赫和特雷布斯Trebs顯然保持著友好的聯繫。巴赫與城市管風琴家約翰·郭特弗里德·瓦爾特(Johann Gottfried Walther) 1713 年 11 月 27 日一起成為特雷布斯洗禮的教父(Doc II, No. 61)。

在1708年至1717年間,巴赫為魏瑪城堡教堂的管風琴創作了他大部分倖存的管風琴作品。1714年3月2日,威廉·恩斯特公爵任命他為宮廷的首席演奏家,還規定他必須“每月創作一部新作品”。在他的要求下,宮廷樂師必須出席排練,宮廷秘書西奧多·貝內迪克特·博爾曼Theodor Benedikt Bormann)提到:“排練不應該在你的家中進行,而每次的排練都應該在教堂中進行”(文件 II,66)迴響室的清單中提到了另一座額外的座式管風琴管風琴,還有一個長凳(由管風琴製造商特雷布斯Trebs於1712年維修),一部大鍵琴,一張桌子,樂器櫥櫃和14張帶扶手的椅子。音樂譜架很可能(按照當時的慣例)建在欄杆上。

 

 

圖片來源:

魏瑪安娜·阿瑪利亞公爵夫人圖書館

馬庫斯·澤夫博士(Markus Zepf)萊比錫巴赫檔案館(Bach-Archiv Leipzig)

威廉斯堡

威廉斯堡Wilhelmsburg是魏瑪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城市的整體景觀增添了許多個性1913年,在為城堡增添新的南翼進行施工時,浮現了一些早期移民的遺跡使城市和建築歷史學家認為在早期基督教時期,這裡已經一個鞏固的定居點。今天的城堡塔樓和大門建築建於中世紀後期,其文藝復興時期的門戶由尼古拉斯·格羅曼(Nikolaus Gromann用貝爾卡(Berka砂岩創建,這是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前往城堡的路上都會經過

城堡建築群最初被稱為“霍恩斯坦”Hornstein,自16世紀初以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外觀。在1547年歐內斯丁Ernestine分裂之後,薩克森-魏瑪公爵約翰·弗裡德里希(Herzog Johann Friedrich von Sachsen-Weimar1547年至1552年被帝國囚禁並失去了選民,他將霍恩施泰因Schloss Hornstein為他大幅縮小的公國政治中心。161882日,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的城堡,約翰·恩斯特一世公爵Herzog Johann Ernst I. „der Jüngere“將其重建委託給建築大師喬瓦尼·巴納利諾Giovanni Banalino。他設計了一個現代化的四翼結構因為三十年戰爭和其它因素,他只實現了一部分的計劃1623年,南東翼完工,他的繼任者尼科爾·泰納斯Nicol Theiners1630年完成城堡教堂的工作(水彩畫中的右前方)。

在戰爭所引起的中斷后,威廉四世公爵Wilhelm IV1651再次恢復建築工程,但因缺錢而又再中斷了幾次。建築大師約翰·莫裡茨·里希特(Johann Moritz Richter)根據法國的宮殿建築群規劃了一個現代三翼建築群的“威廉斯堡”。直到1664年,東翼和北翼以及四軸西翼都完工了,南側保留了中世紀城堡的遺跡。這是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所認識的宮廷

177456日,一場大火燒毀了威廉堡。直到15年後,在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臨時的藝術指導下薩克森-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Herzog Carl August von Sachsen-Weimar才開始重建工程。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曾經在這裡的舞廳演出過,舞廳的位置依然相同,但樓面佈置稍微改變,因為此空間在1696開始有好幾年改為了劇院。取而代之的是宮殿教堂,所謂的“前往天國城堡之路”(Weg zu Himmelsburg,在翻新的外墻後面建起了王子的宅院1913年,在薩克森-魏瑪大公威廉-恩斯特(Wilhelm Ernst建造南樓過程中,增加了一道階梯。在1847年南側西翼的新宮廷小教堂落成之前,雅各布教堂Jakobskirche)都被用作宮廷教堂。

 

圖片來源:

1730 年左右的威廉斯堡和大門建毛筆劃魏瑪安娜·阿瑪利亞公爵夫人圖書館)

馬庫斯·澤夫博士(Dr. Markus Zepf)萊比錫巴赫檔案(Bach-Archiv Leipzig)

 

巴赫的職場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703春夏首次受雇於薩克森-魏瑪公爵約翰·恩斯特三世(Johann Ernst III在紅宮擔任男僕人和宮廷音樂家。在阿恩施塔特Arnstadt和米爾豪森Mühlhausen擔任管風琴師后,他於17087月回到伊爾姆河畔Ilm擔任威廉·恩斯特公爵Herzog Wilhelm Ernst)的宮廷管風琴師。除了150金盾(Gulden、木柴和穀物的酬勞外,巴赫還獲得城堡啤酒廠30桶啤酒以及“用於購買家私10金盾,(文件 VB35a)。直到1717年底,威廉斯堡Wilhelmsburg城堡教堂工作巴赫的首選職場此外,他也在宮(Rote Schloss和黃宮(Gelbe Schloss與城市管風琴家約翰·戈特弗裡德·瓦爾特Johann Gottfried Walther一起王子們上音樂課,並於重要的節日在聖彼德和保羅兩所城市教堂彈奏。他的大部分管風琴作品都是在魏瑪創作的,其中包括薩克森-魏瑪王子約翰·恩斯特(Johann Ernst編寫的管風琴協奏曲

11 新蘇爾茨8號(Neue Sülze 8):喬治波姆(Georg Böhm) 的公寓

1698 9 月,管風琴師格奧爾格·波姆(Georg Böhm)被任命為聖約翰教堂的管風琴師,成為克里斯蒂安·弗洛爾(Christian Flor)的繼任者。波姆 1661 年出生在距離奧赫德魯夫(Ohrdruf 不遠的霍恩基興Hohenkirchen),在哥德巴赫Goldbach和哥達(Gotha)的學生時代之後,他於 1693 年到漢堡實習。他是否認識奧赫德魯夫(Ohrdruf 管風琴家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 或其他家庭成員,我們仍不得而知。 1775 1 13 日,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巴赫(Carl Philipp Emmanuel Bach)向後來的巴赫傳記作家約翰·尼古拉斯·福克爾Johann Nikolai Forkel報告說,他的父親喜歡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揚·亞當斯·賴因肯Jan Adams Reincken、尼古拉斯·布魯恩斯Nikolaus Bruhns他的老師貝姆呂訥堡(Lüneburg)的管風琴師貝姆(Böhm)”。巴赫何時何地遇見了伯姆,他是否住在他的圖林根親戚的房子裡,我們都不得而知。

2005 年,米歇爾·茂爾(Michael Maul)和彼得·沃爾尼(Peter Wollny 在魏瑪(Weimar)發現了揚·亞當斯·賴因肯( Jan Adams Reincken)《在巴比倫河邊》"An Wasserflüssen Babylon"的副本。樂譜副本的後面寫道:“Il Fine. A Dom[ino] Georg Böhme, descriptum anno 1700, Lunaburgi”,顯然地為自己終於抄寫完八頁而感到自豪。中文翻譯為:“於1700年在呂訥堡從喬治·貝姆先生那裡抄來的”。他們能夠識別出 15 歲的巴赫是這份副本的抄寫員。換句話說,巴赫不但認識貝姆,而且在呂訥堡的第一年就已經接觸到貝姆的音樂收藏。除此以外,巴赫抄本所用的顯然是貝姆的紙張。從這一連串的蛛絲馬跡只可能達到一個結論:貝姆的確是巴赫在“呂訥堡的老師”——與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所說的恰好相反!事實上,兩人在幾十年後依然保持良好的關係。1727919日《莱比锡邮报》的一篇报道表明,在巴赫发行的《鍵盤練習曲》第一部分的Partitas IIBWV 826)和IIIBWV 827)中,提到了 "Herr Böhmen, Organisten zu St.Johann in Lüneburg",中譯即波姆先生,呂訥堡聖約翰教堂的管風琴師(文件二,224)。

1699 年到 1711 年,即巴赫在呂訥堡逗留期間,波姆一家人當時住在理事會顧問和後來的市長托比亞斯·萊默斯(Tobias Reimers)的房子裡,這是位於新蘇爾茨八號(Neue Sülze 8)上的兩層磚砌建築。在市場廣場和西南的鹽廠之間有一條略微蜿蜒的街道,其街道名稱源於13世紀下半葉在今天的4號和6號地塊上經營的一個古老的鹽水泉。新蘇爾茨的北部地區被城市上層階級所覬覦,因為那里的地塊面積很大,其花園可以延伸到70米的建築區,而更多的工匠家庭則居住在南部地區的小規模地塊上。

格奧爾格·波姆(Georg Böhm)居住的莊嚴房屋是由約翰·托賓Johann Töbing 1568 年建造的。外牆裝飾有赤土陶器,其中一些倖存下來。早在 1802 年,該建築的一部分由附近9 號的新建築取而代之。該建築連同9號的建築於 1961 年拆除,改建為多層停車場。

1711 年,波姆一家搬到了今天位於聖約翰教堂附近的帕本街13號(Papenstraße 13)。這座兩層樓的建築屬於格拉爾醫院(Hospital zum Gral),於 1501 年首次被提及,並於 1738 年出售。今天,入口上方的雕刻木牌讓我們想起了這位前居民:“在這所房子裡,死於 / 1733 5 18 / 格奧爾格·波姆/ 1698-1733年為聖約翰教堂的管風琴師/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前任”。

 

2 蘭伯蒂教堂

在呂訥堡Lüneburg老城的東北部矗立著蘭伯蒂教堂(Lambertikirche),在史料中於 1269 年左右首次被提及,其建築歷史不詳。教堂旁邊的醫院於1320左右; 1398 年,一個公爵海關展位被建造塔樓取而代之。鄰近的鹽場商(Sulfmeister)是此教堂的贊助,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在改善教堂空間並用於舉行聚會。然而,蘭伯蒂教會在宗教改革過程中獲得了自己的教區權利。

蘭伯蒂教堂(Lambertikirche)長55米,寬30米,可與聖約翰教堂媲美,中殿中央淨高僅為16米。 15世紀時,這個三層高的教堂中殿有一個造型豐富的星形拱頂,而較低處的側長廊有十字拱頂。如聖約翰教堂,側面長廊的東端長廊是聖蘭伯蒂的盡頭。在南側,有兩個於1382年被祝聖帶有雙軛的聖器收藏室,以及屬於詩班席的木製長廊,在北部有另一個被稱為“牧師”的長廊位於小教堂上方。在宗教改革之前,除了至高聖壇之外,教堂還有 22 座聖壇,但隨著時間減少了。 西邊長廊上的管風琴建於1602年,之後經過多次的擴建。

由於教堂建在不穩定的地面上,遭受了多次結構性的損壞,因此在 18 世紀需要進行大規模維修。由於聖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遭受了類似的損壞,市議會於 1859 年決定拆除蘭伯蒂教堂,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來翻新兩座教堂。 1860 2 21 日,《新漢諾威報》刊登了要拆除教堂的廣告;該市於 1860 4 11 日拍賣了教會中部分的器具。一些聖壇和禮儀物品被送到了聖約翰教堂和聖尼古拉教堂,其他的則被納入公共收藏。 1867 年,呂訥堡管風琴製造商弗里德里希·馬爾布斯(Friedrich Marbs)獲得了該管風琴或其中至少的一部分,並將其部分用於他在呂訥堡以西的恩布森教堂(Embsen)的新管風琴中。

Subscrib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