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萊比錫 加載中...

博斯屋(聖多馬園地 16號)

聖多馬園地以南的地區曾經屬於奧古斯丁修道院,其中一部分建於中世紀晚期。今天位於 聖多馬園地門牌16號(Thomaskirchhof 16 的建築,是彼得·霍夫曼於1580年以1600金盾所收購的建築,並由1586年所完成的新建築取代。落成年份保留在今天的博斯屋(Bosehaus)的東邊的屋檐上。幾年後,它被鄰近的15號建築所覆蓋。在2007-2010年的全面翻修中,對15號房屋的屋頂桁架進行了年代測定,發現其建造時間約為1594年,這也被工程中發現的16世紀後三分之一的客廳天花板所證實。

 

位於聖多馬園地16號(Thomaskirchhof 16)的博斯屋,其三根柱子上的兩道拱形入口大廳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寬大門戶,是一座典型的萊比錫商人的房子幾個世紀以來,博斯豪斯經歷了各種改建和擴建,如1610年在西側入口大廳增加了現在的樓梯,但與萊比錫其他許多16世紀的商人住宅不同,當時的住宅建築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都基本沒有被拆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附近也沒有遭到破壞。該房產現在的名字來自於富有的金銀器商人喬治·海因里希·博斯(Georg Heinrich Bose),他在17104月通過繼承獲得了該建築。

1711 年底,波斯先生花費巨資對前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他將後院的半木結構建築拆除,並由石匠尼古拉斯·雷姆佩(Nicolaus Rempe)和木匠漢斯·米勒(Hans Müller)大師重建為一座“三層高”的實心石頭建築,圍繞著一個方形庭院,並重新設計了一個花園。他將入口大廳向南延伸了一個拱形海灣,朝向內部庭院(在上圖中最後一列),並在入口大廳的東邊設立了一個辦公室,該辦公室於 1719/20 年由磚砌壁爐取暖(今天巴赫博物館的博物館商店)。根據一份當時的建築描述,該建築群不僅有 19 間帶暖氣的房間(部分裝飾有灰泥),還有許多寢室、保險室和儲藏室,而且西翼底層還有一條新的水管,其中一部分目前依然被巴赫博物館使用。這裡也曾經有洗衣房和浴室,而在東翼有兩個可以在交易會期間租用的倉庫,還有一個用於存放食物的拱形地窖和一個馬槽。

 

不過,修繕一新的博斯屋(Bosehaus)中最重要的房間是位於後樓第二層帶有六窗軸的兩層夏季避暑廳。維爾納·諾伊曼 Werner Neumann 1970 年《巴赫年鑑》中描述了當代建築,其中列出了四面帶墻的鏡子,"有灰泥工程的框架",以及作為巴洛克時期萊比錫住宅建築的一個特殊建築,"畫有橢圓形的天花板,可以用附著的亞麻布卷在上面提升""有一個整齊的陽臺長廊",例如可以用作音樂廳。

 

格奧爾格·海因里希·波斯(Georg Heinrich Bose 1731 年去世。他的長女克里斯蒂安那·斯比拉(Christiana Sibylla 1744 2 6 日嫁給了富有的商人和藝術品收藏家約翰·撒迦利亞·瑞斯特(Johann Zacharias Richter)。他當時有可能在東翼二樓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畫集。他的弟弟當時在海因大街(Hainstraße 260 號(今天的 Hainstraße 6號)主管“里希特的自然歷史收藏”,並印有索引目錄。

喬治·海因里希 (Georg Heinrich Bose) 丹麥領事出生於威尼斯的女兒伊娃·西比拉·博斯(Eva Sibylla Bose)致力於藝術,並讓他們的孩子接受了相應的教育。自博斯於 1731 年去世以後,一些音樂和繪畫課程的收據一直保存在遺產檔案中,維爾納·諾伊曼(Werner Neumann 也在 1970 年出版了這份檔案。 1732/33 年,長女克里斯蒂安那·斯比拉(Christiana Sibylla Bose 從托馬斯管風琴家約翰·格特利·布格納(Johann Gottlieb Görner)那裡得到了“關於鍵盤的資訊”,說道小鍵琴Clavichord)是“所有鍵盤樂器的基礎”。 城鎮樂師約翰·卡斯帕·格雷士(Johann Caspar Gleditsch)給二女兒索非亞·卡若琳娜(Sophia Carolina)學習柳特琴,小兒子克里斯蒂安·郭特洛布(Christian Gottlob 向大學神學學生約翰·克里斯托弗·魏斯(Johann Christoph Weiß 學習小提琴,而第二小兒子格奧爾格·海因里希·博斯(Georg Heinrich Bose Jr. 1739/ 40年代的“Flaut a bec”(豎笛)、“Musicalia”和音樂課記錄都被保存了下來。

 

從空間上說,巴赫和博斯家族是近鄰,因為聖多馬學校比 1904 年落成的後繼建築更靠近博斯的故居。聖多馬教區的教堂書籍顯示,這兩個家庭之間也擁有友好關係:五個博斯女兒在巴赫的四個孩子的洗禮中登記為教母,即克里斯蒂安那·斯比拉(Christiana Sibylla Bose 1731 年與克里斯蒂安那·多羅提亞·巴赫(Christiana Dorothea Bach)以及 1735 年與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索菲亞·卡羅琳·博斯(Sophia Carolina)於 1737 年與約翰娜·卡羅琳娜·巴赫(Johanna Carolina Bach)以及安娜·里賈納Anna Regina和蘇珊娜·伊麗莎白·博斯(Susanna Elizabeth Bose)於 1742 年與里賈納·蘇珊娜·巴赫Regina Susanna Bach。近年來一些資料來自於安娜·瑪格達萊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的生日禮物。在她生日那天,她將約翰·雅各布·蘭巴赫(Johann Jacob Rambach)所創作關於基督受難的作品獻給了克里斯蒂安那·斯比拉(Christiana Sibylla Bose)。

 

巴赫家族是否有或經常在夏季大廳或博斯的公寓裡作樂,而博斯家族成員是否又有參與,公開或私人聚會目前尚不清楚。很多都只能靠想像的,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真憑實據。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博斯屋與保羅·德維特(Paul de Wit)有關。18873月,這位出生於馬斯特赫特(Maastricht)的音樂家、出版商和重要的歷史樂器收藏家在前樓第一樓為他的《樂器製造雜誌》Zeitschrift für Instrumentenbau設立了營業場所,該雜誌成立於188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一直是德國樂器製造的權威機構。該雜誌在建立德維特的收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888年,德威特向柏林皇家音樂學院出售了240件樂器,兩年後又出售了282件物品,包括臭名昭著的 "巴赫大鍵琴"。這架沒有署名的雙手動大鍵琴被認為是在圖林根州大布赖滕巴赫(Großbreitenbach)中約翰·海因里希·哈拉斯(Johann Heinrich Harraß)的工作室製作的。德維特不久前從萊比錫的聖多馬樂長威廉·魯斯特(Wilhelm Rust)那裏獲得了它,並雄辯地將它作為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遺留的 "遺物 "出售給柏林大學,但沒有足夠的證據。他的論點甚至說服了功勛的巴赫研究者菲利普·斯皮塔(Philipp Spitta),他同意以10,000帝國馬克的價格購買。

 

18933月,在房子的主人路易絲·赫姆斯多夫(Louise Hermsdorf)同意拆除隔墻後,德·維特在博斯屋的一樓向公眾開放了他的第三批歷史樂器、音樂家肖像、配件和奇物收藏。1905年,與萊比錫市達成的接管收藏品的協議失敗了,德維特將他的收藏品,包括800多件樂器、眾多音樂家的肖像和配件賣給了科隆造紙商和音樂贊助人威廉·海爾(Wilhelm Heyer)。海爾的博物館館長格奧爾格·金斯基(Georg Kinsky)在1924年的《巴赫年鑒》中對柏林 "巴赫鍵琴 "的真實性表示懷疑。而海爾的繼承人則在1926年將這些已經發展到2800多件樂器的精美藏品賣給了薩克森州,用於萊比錫大學。這次購買是由音樂出版商C.F.Peters Leipzig的老板亨利·辛里森Henri Hinrichsen)慷慨地捐贈了20萬帝國馬克而實現的。盡管他為藝術和科學作出了貢獻,但由於他信奉猶太教,國家社會主義黨羽於1942217日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對他進行殺害。

 

1859年,設有夏日避暑廳的後樓已改建為公寓,前樓底層設有商舖。 1950 年至 1973 年間巴赫檔案館的創始人兼館長沃納·紐曼 Werner Neumann))在 1970 年的《巴赫年鑑》中提到聖多馬園地門牌16號建築群的重要性,並成功促使萊比錫市議會在一樓於 1973 年在巴赫被任命為萊比錫市聖多馬樂長250 週年之際開放。巴赫檔案館於 1951 年搬進了經過翻新和重建的 博斯屋,作為 1985 3 21 日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300 歲生日的研究和紀念場所。在克里斯托弗·沃爾夫(Christoph Wolff 的領導下,博斯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與東部附屬建築(15 號房屋)一起進行了翻新,並具有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的廣受認可之研究所。

萊比錫 3D

萊比錫 3D

我們邀請您通過萊比錫3D進入巴赫時期的萊比錫。這是由萊比錫城市歷史博物館在老市政廳的提供的萊比錫城市模型,由萊比錫的室內裝潢師和櫥櫃製造商約翰·克里斯托弗·梅爾茲多夫(Johann Christoph Merzdorf)於1822年完成。這個模型展示了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在萊比錫生活的27年所見到城市和其郊區的情景。在與萊比錫城市歷史博物館的合作下,柏林媒體機構KplusH和巴赫檔案館重建了聖多馬樂長從他位於聖多馬原地的住處經市集廣場到聖尼古拉教堂的路徑。

聖多馬學校

1254年,在萊比錫市西部的奧古斯丁男爵修道院首次提到了一所學校,該修道院是在邁森侯爵迪特里希(Markgrafen Dietrich von Meißen)的倡議下於1212年成立的。1543年,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城市接管了這個富裕的修道院和聖多馬學校,該學校保留了其優良音樂傳統。尼古拉學校(Nikolaischule的學生主要是萊比錫的孩子們,該校1512年就已經被該市接管了。另一方面,聖多馬學校甚至在宗教改革之前就有許多外籍學生,他們需要相應的住宿和膳食。聖多馬學校不斷地會收到民眾的大量捐贈,被指定用於圖書、服裝、住宿和對寄宿生的照顧(例如以免費餐飲,就像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曾經在奧赫德魯夫和呂訥堡的待遇),以及支付教職員工的工資。從1723年到1750年,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是聖多馬學校的樂長,與校長和副校長並列第三位,因此也有一份捐贈,例如安娜·賈斯廷·邁耶(Anna Justine Meyer)的捐贈,“遺贈給約翰·烏爾里希·邁耶的遺孀,其中5[奧申]應給樂長,每個男孩2.5克,只要足夠人數獻唱葬禮歌曲 [...]" (文件二,編號151)。在教堂儀式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婚禮、葬禮或是在巴赫的時代更為罕見的公開處決儀式,聖多馬合唱團都會在場負責獻唱。

 

沿著聖多馬教堂的城墻,市議會於1553年建造了一座三層高的新校舍,有一個高高的山坡式屋頂。在巴赫時代,一座農場建築與聖多馬教堂北面相鄰,因此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通向教堂的西門。直到19世紀末,寄宿生們一直與校長、牧師和樂長住在一個屋檐下。經過漫長的談判,議會在1731年決定擴建校舍,在一年之內,校舍又多了三層,又有了三層的屋頂,現在是宿舍和沿外墻的32個學習櫃,供寄宿生們使用。北面建起了一座新的服務樓,里面還設有醫務室和澡堂;離學校只有100米遠,位於城堡街14號(Burgstraße 14)。 巴赫為學校建築的重新落成創作了清唱劇《歡喜之日》“Froher Tag, verlangte Stunden BWV 1162BWV Anh. 18),其音樂已失傳(文件二,編號311)。

 

在聖多馬學校和位於聖多馬庭院17號(Thomaskirchhof 17)的住宅樓(曾經屬於聖多馬修道院的資產)之間,直到1875年是“聖多馬之門”(Thomaspförtchen)。進入前院的人行橋在三十年戰爭中被毀,直到1788年才被重建,所以在巴赫的時代,從聖多馬庭院到西邊富商阿佩爾的花園是沒有直接的路徑。1877年,聖多馬學校搬進了位於施雷伯街(Schreberstraße)的新樓後,舊校舍就被廢棄了。盡管有很多人抗議,校舍在1902年被拆除,以便為建造一座新的辦公樓和公寓。

以下是巴赫時期的聖多馬學校校長們:

1684-1729年:約翰·海因里希·埃內斯蒂(1652-1729)來自羅赫利茨附近的科尼格斯菲爾德。

1730-1734年:約翰·馬蒂亞斯·格斯納(1691-1761)來自羅特

1734-1759年:約翰·奧古斯特·埃內斯蒂(1707-1781),來自滕斯塔特

 

在這時期的理事長(Konrektor):

1697-1724年:克里斯蒂安·盧多維奇Christian Ludovici1663-1732),來自布雷斯勞附近的蘭茨胡特。

1725-1731年:約翰·克里斯蒂安·赫本斯特雷特(Johann Christian Hebenstreit1686-1756)來自新城安德奧爾拉(Neustadt an der Orla)。

1731年:卡爾·弗里德里希·佩佐爾德(1678-1731)來自奧滕多夫

1731-1734年:約翰·奧古斯特·埃內斯蒂(1707-1781),來自滕斯塔特

1734-1742年:西格蒙德·弗里德里希·德雷西格(1700-1742),來自沃伯格/勞西茨

1742-1750年:康拉德·貝內迪克特·赫爾斯(Conrad Benedikt Hülse1706-1750),來自柯騰

 

巴赫在聖多馬學校的職責包括執教拉丁文課以及音樂課。當巴赫在1723422日被市議會選為樂長時,他的教學任務已經被討論過了,議員克倫格爾Krengel在當時的會議記錄中說,巴赫“不許推卸責任;但如果他無法執行任務,要必須讓別人來做”,議員庫斯特納(Küstner)務實地補充說:“而且要由其他學校的同事來傳授,費用由巴赫來承擔。(文件二,第129)。他把自己部分的教學任務以 50塔勒轉給了卡爾·弗里德里希·佩佐爾德(Carl Friedrich Petzold;文件二,編號175177-178)。市議會和官員對此很不滿意,173082日,副校長兼市長雅各布·博恩(Jacob Born)抱怨巴赫“沒有表現出他應該有的樣子,在市長不知情的情況下把一個唱詩班的學生送返鄉下(文件二,第280號)。市長和樂長的談話並沒有任何改善;反之,博恩在會議記錄中說,巴赫”表現出令人不滿的工作狀態”,這就是為什麽亞伯拉罕·克里格爾(Abraham Kriegel)從那時起接手了課程(文件二,第281號)。

 

對於聖多馬和聖尼古拉斯、新教堂和聖彼得教堂這四座市內教堂的聖樂事工,巴赫每學年都有數量不等的詩班員,他“根據他們的資質分配到四座教堂,他們必須在其中獻唱,部分是眾讚曲,部分是經文歌。在聖多馬、聖尼古拉和新教會這三間教會中,獻唱的學生們必須都有音樂天賦。而在聖彼得教堂的是音樂表現欠佳的學生,只能勉強唱眾讚曲的人”。(文件 I, No. 22) 1729/30學年,他有44名詩班員供他使用,分別在聖尼古拉教堂、聖多馬教堂和新教堂獻唱,每聲部有三人,在聖彼得教堂每聲部有兩人。另一方面,在1744/45學年,他為前兩個詩班各安排了17人,為第三個詩班安排了13人,為第四個詩班安排了7人(Glöckner, Dokumente zum Thomaskantorat, VIII / C45 and C88),這與他17308月所寫的《為一個完善的教會音樂所擬下基要的短稿》“Kurtzen, iedoch höchstnöthigen Entwurff einer wohlbestallten Kirchen Music 大致相符,當中他提到了55位詩班員。

新教堂

13世紀初左右,離聖多馬修道院不遠,萊比錫市中心的西北部建有方濟各會的修道院教堂。1476,在新的建設過程中,教堂的南側建造了帶有圍墻的修道院建築。 帶有簡單的星形拱頂的兩層大廳教堂於1494年被祝聖,與高大哥德式的詩班席相連接。隨著宗教改革在萊比錫的展開,該修道院於153986日被解散。 四年後,最後一批僧侶離開了修道院,修道院落入薩克森公爵莫里茨(Herzog Moritz von Sachsen)之手,他將其賣給了萊比錫。由於城市已經有充沛的教堂,市議會首先決定拆除詩班席,將回廊建築部份改為公寓;從1552年起,中殿作為商人的堆積場。

 

17世紀下半葉,萊比錫明顯地從三十年戰爭的動蕩中恢復過來,人口不斷增加,需要另一個教堂。1671年,市民們開始努力恢復這個神聖的空間,最終根據建築大師格奧爾格·溫克勒(George Winckler)的計劃,於1698/99年重建了教堂(可能還有議會建築商和首席執行官約翰·米歇爾·森克森Johann Michael Senckeisen的參與)。教堂的東側被賦予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巴洛克式門廊,中央有一個五軸的立柱,頂部是一個帶有城鎮徽章的分段式拱形屋檐。在東北角的塔樓上建起了新的塔,教堂的北側建造了禱告室,與聖多馬教堂和聖尼古拉教堂的家庭席位相似。這座“新教堂”(Neukirche)於1699924日被祝聖,其特點是屋頂陡峭,高35米,與鄰近的聖多馬教堂相似,最終在1703/04年由約翰·克里斯蒂安·施密特(Johann Christian Schmidt)和石匠大師約翰·格雷郭爾·福克斯(Johann Gregor Fuchs)為其加裝了塔樓屋頂。

新教堂的內部被刻意設計成為改革宗的布道教堂,四周都是雙廊。東正面是聖壇,周圍有栅栏,由來自梅斯堡(Merseburg)的米歇爾·霍彭豪特(Michael Hoppenhaupt)建造,上面描繪了聖母領報的情景。聖壇上方有懸掛式的講台,講台上方是1703年由克里斯托弗·多納特父子完成的管風琴,它有兩層琴鍵、踏板和21個音栓,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於170497日為它舉行了啟用禮,“演奏了精心創作的曲目”(1847年約翰·郭特洛布·門德提供了一座新的管風琴)。泰勒曼一直在此擔任音樂總監一職,直到1705年為止。他也成立了一個由學生組成的音樂社團(Collegium musicum),這顯然使聖多馬樂長約翰·庫赫瑙失去了有能力的演奏者。塔樓管理員克里斯托夫·斯蒂芬·謝因哈特(Christoph Stephan Scheinhardt)於1703年受聘,他是一位訓練有素的音樂家和管樂器製造商,他的樂團("Scheinhardtsche Compagnie")參與了有樂器伴奏的作品之演出。在新教堂,聖多馬學校的第三合唱團在學生和業餘者的組成下,從1699年起就開始在此呈獻音樂。172081日,格奧爾格·巴爾塔薩·肖特(Georg Balthasar Schott)被任命為管風琴師;1722年,他還申請了聖多馬樂長一職,並於馬利亞潔淨日(172322日)在新教堂進行他的面試排練曲目(文件二,編號122)。1729年春天,他搬到格拉(Gera)擔任那裡的管風琴師,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接管了肖特帶領的音樂社團,並經常在齊默爾曼的咖啡館(Zimmermanns Kaffeehaus)里演奏。在巴赫的推薦下,市議會於1729510日選舉了卡爾·郭特赫夫·格拉赫(Carl Gotthelf Gerlach)成為新教堂的新風琴師和音樂總監,他一直在此工作到1761年為止。

 

與其他萊比錫教堂一樣,新教堂在1806-1810年期間曾是普魯士戰俘的營地,1813-1816年期間是一所軍事醫院。內部也因此受到影響,隨後不得不進行翻修。直到1876108日,新教堂才被提升為獨立的教區教堂,並被命名為福音派的聖馬太教堂。在萊比錫建築師奧斯卡·莫斯Oscar Mothes)的領導下,此教堂於1877-1880年進行了新哥德式風格的翻新。1943124日,炸彈摧毀了該教堂,194881日在其廢墟中舉行了最後一次的崇拜會。當中有一部分的庫存被保存在聖多馬教堂。1950年代末,民主德國國家安全部的區政府DDR)位於聖馬太教堂和原修道院的遺址上。自1998年以來,萊比錫藝術家馬蒂亞斯·克萊姆(Matthias Klemm)的一塊紀念石一直在遺址邊緣紀念被毀的教堂。

Bildnachweis Mattäikirchhof um 1900, Fotoatelier Hermann Walter: Stadtarchiv Leipzig
Bildnachweis heutiger Zustand: Bach-Archiv Leipzig (Dr. Markus Zepf, März 2020)

聖約翰教堂

聖約翰醫院大約1280年左右被建在萊比錫市的大門口,其教堂於1305年第一次被提及。這座小教堂在1547年的圍城戰中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直到1582-84年才由石匠大師格雷郭爾·里希特(Gregor Richter),估計是在和木匠希羅尼姆·弗賴貝格爾(Hieronymus Freiberger)的合作下,重建成為路德派的教堂和墓地。直到1883年,教堂周圍有一個墓地,該墓地曾多次擴建,約翰·瑟巴斯蒂安和安娜·馬格達萊納·巴赫也被葬在這里。在大廳教堂的南墻中央,懸掛著雕塑家瓦倫丁·西爾伯曼(Valentin Silbermann)於1586年創作的講台,1894年教堂被拆除時,該講壇被轉移到城市歷史博物館。1607年,西爾伯曼一個1520年左右為尼古拉教堂製作的雕花聖壇,以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進行改修,供聖約翰教堂使用。這些雕板被保存在聖尼古拉教堂的南側小教堂里。最後,在1746-49年,建築大師格奧爾格·維爾納(George Werner)給這座普通的教堂安裝了一個巴洛克式的尖塔,豐富了奧古斯都廣場(Augustusplatz)的市景

Bildnachweis Graphik: Bach-Archiv Leipzig
Bildnachweis Innenaufnahme: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Leipzig (Sammlung Hermann Walter)
Bildnachweis Orgelspieltisch: Bach-Archiv Leipzig (Dr. Markus Zepf, März 2019)

1623年以來,聖多馬學校的寄宿生們在盛大的節日里都會在聖約翰教堂呈獻有樂器伴奏的聖樂作品,而他們經常會收到蛋糕、煎餅、聖馬丁羊角面包以及聖誕蛋糕作為回報(Glöckner, Dokumente zum Thomaskantorat, VIII/C 7 and C 8)。巴赫對聖約翰教堂相當熟悉,1742年,大學管風琴建造者約翰·沙伊貝(Johann Scheibe)建造了一架新的管風琴,有兩個手動和踏板的22個音符,他使用了兩年前聖多馬教堂被拆除的小管風琴的管子。巴赫的前任學生約翰·弗里德里希·阿格里科拉(Johann Friedrich Agricola)在雅各布·阿德隆(Jacob Adlung)於1768年在柏林出版的《管風琴音樂機械》“Musica Mechanica Organoedi”(第一部分,第251頁)的註釋中說:"聖約翰教堂的管風琴經過也許是史上最嚴格的檢測,由樂長先生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負責;而撒迦利亞斯·希爾德布蘭先生(Zacharias Hildebrand)表示“無可指責”。在建造新教堂的過程中,這臺經過數次重建的樂器於1894年被拆除並送入庫。1900年,萊比錫出版商、音樂家和舊樂器收藏家保羅·德·維特(Paul de Wit)為他在波斯屋(Bosehaus的博物館購買了這台管風琴。他將19世紀更新過的鍵盤結合部分的外殼,加上管風琴的長椅,成為他收藏的“巴赫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樂器遭受了損壞並失去了鍵盤。最後,克里斯托弗·沃爾夫(Christoph Wolf, 2001-2013年任萊比錫巴赫檔案館館長)在捐贈的幫助下,成功地對該樂器進行了修復,因此自2010年以來,該樂器一直由萊比錫大學樂器博物館永久借給巴赫博物館作展示。

 

隨著1891年由聖尼古拉、聖多馬和聖彼得教區部分組成獨立的聖約翰教區,使聖約翰教堂變得很小。1894722日,老教堂舉行了最後一次的崇拜會。在1897年,除了塔樓被保留,根據雨果·利希特(Hugo Licht)的計劃,其它部分都被拆毀並重建為新巴洛克式的大廳教堂。在拆除之前,尋找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墳墓工作繼續於189410月進行。在新的聖約翰教堂的詩班席臺階前建造了一個帶有兩個展示棺材的地下室,用於存放當時找到的屍骨和詩人克里斯蒂安·弗爾奇郭特·蓋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遺骸。1943122日,在盟軍的一次空襲中,中殿被燒毀,1944220日,另一次襲擊摧毀了大部分磚石但塔樓仍保持完好。到1949年,廢墟被移走,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塔樓被逐漸修復。盡管如此,德國統一社會黨SED)政權還是在196359日將其炸毀,反對市民的抗議和對歷史古跡的保護。1912年約翰內斯·哈特曼(Johannes Hartmann)為西門創作的摩西、施洗約翰和彼得的砂巖雕像,在拆除前已被復原,但後來在格拉西博物館Grassi Museum庭院的土方工程中被毀。該地區現在被種植為草坪,並種植了櫻桃樹。在聖約翰教堂協會 Johanniskirchturm e.V. )的倡議下,草坪上建有一個矩形標誌著前巴赫墓室的輪廓,圓圈的部份是所謂巴赫墳墓的位置。那裡的一個木製十字架是為了紀念1968年被毀的巴洛克風格教堂塔樓。 在迎來宗教改革500週年之際,萊比錫在2016年將印有聖約翰教堂和醫院、公墓以及巴赫和蓋勒特墓地歷史信息的鑄銅板貼在了草坪邊緣。

聖約翰墓園

基於各種原因,薩克森公爵格奧爾格在1536年將位於格里姆馬斯Grimmaische)聖約翰教堂的墓地指定為萊比錫市的唯一墓地;這涉及到將埋葬區擴展到教堂的南側。以前在市內教堂周圍的公墓一再導致密集的市中心出現衛生問題,並被君主下令關閉。今天,諸如“聖多馬園地”(Thomaskirchhof)、“聖尼古拉園地”(Nikolaikirchhof)或“聖馬太園地”(Matthäikirchhof)等這樣的街道名稱提醒了我們之前這些都是屬於墓地的範圍。

 

在教堂墓地後面約250米處,通往克羅滕多夫(Crottendorf)和沃爾岑(Wurzen)的岔路口,也就是今天的拉本斯坦廣場Rabensteinplatz),是該城市的斬首處決地,再往東一點,是絞刑架和車輪。死刑通常是在圍觀者的見證下執行的。之後,一些屍體被埋在聖約翰公墓,另一些則被埋在絞刑架旁邊的草地上,或者被編在車輪上,暴露在空氣中並引來動物。里科·海爾(Rico Heyl)在《萊比錫市歷史》第二卷(第181頁)中記錄了18世紀41起處決事件,其中33起用劍,5起用輪子,3起用絞刑,還有9起在市集廣場的斬首事件。在一般情況下,聖多馬男聲合唱團會以精神頌歌將犯罪者送至行刑地點。

 

根據古斯塔夫·伍斯特曼(Gustav Wustmann)的說法,1580年墓地不得不向東擴展(在圖片底部靠近醫院的 "第一部分 "的平面圖中),1616年在聖約翰醫院的谷倉後面增加了第三部分,有醫院的拱門(在第二部分醫院左邊的平面圖中),第四部分最建於1680年的瘟疫年。 如圖所示,墓穴環繞著墓地和各部分,因此除了土墓之外,更獨特的墓穴也可以作為世襲墓葬。聖約翰墓園最終延伸到了今天的古騰堡廣場(Gutenbergplatz),並在第四區為七年戰爭和1813年萬國戰役中的死者建造了集體墳墓,該區被保存為公園。早在1850年,教堂周圍的墓地就被世俗化,並在教堂西側開辟為“聖約翰廣場”;從前部分的教堂院墻位於今天德累斯頓大街(Dresdnerstrasse)和普拉格大街(Pragerstrasse)上,當時都被拆除,這一地區的墓地變成了公園;只有位於聖壇處後面的墓場,詩人克里斯蒂安·弗爾奇特·蓋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墳墓被保留下來。最後一次的埋葬於1883年的聖誕夜進行。新的格拉西博物館(Grassi Museum)於1925年至1929年建於原來墓園的一和第二部份,也是原來聖約翰教堂地點,這所醫院最初是專治麻風病人的。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於1750728日晚上8點去世,1750730日或31日被埋在聖約翰墓園的一個淺墳中。這也是他在萊比錫去世的孩子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馬格達萊納·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1760227日去世)的墓地。巴赫夫妻倆是否像今天的習俗那樣被埋在同一個墓穴里,他在萊比錫去世的孩子和1729年去世的嫂子弗里德萊納·瑪格麗塔·巴赫(Friedelena Margaretha Bach)的墓地的實際地點,我們都不得而知。按照當時的習俗,巴赫的墳墓沒有任何標記,最遲在18091214日,他的最後一個女兒雷吉娜·蘇珊娜·巴赫去世後,巴赫就被遺忘了。7 31 日,墓碑師穆勒(Müller)向聖約翰醫院(Doc II,第 610 號)繳付了 4 塔勒用於在松木和橡木棺材的埋葬費用“因為約翰·巴斯蒂安·巴赫先生的橡木棺材”。 1800 3 12 日,仍然年輕的《音樂報》的編輯約翰·弗里德里希·羅赫利茨(Johann Friedrich Rochlitz)指出:“因此,試圖找出瑟巴斯蒂安·巴赫在萊比錫的安息之地是徒勞的,他理應受到深深的敬仰,實際上在他生前就已經受到深深的敬仰,任何應該紀念他的遺物都應該被保存。”(文件 III,第 1032 號)

 

1836年,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在他的《新音樂報》上發表文章《貝多芬的紀念碑》,報告說:一天晚上,我去萊比錫教堂墓地尋找一位偉人的安息之地:在好多個小時後,我縱橫交錯地尋找,但並沒有發現“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 當我向掘墓人詢問時,他搖了搖頭,對這個人默默無聞,說:姓氏巴赫的人有很多 海因里希·海因萊因(Heinrich Heinlein)在他1844年印刷的《萊比錫公墓的現狀》(Der Friedhof zu Leipzig in seiner jetzigen Gestalt)一書中,在第202頁指出:“儘管沒有任何紀念碑標記,多爾斯、希勒和希特等樂長的安息之地被精確地標明了;但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墳墓卻無法被確定,因為此地的死亡登記冊隨著時間而損壞,變得難以辨認”。 此外,作為聖多馬學校的教師,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屍體靈車運送是免費的(文件二,第608號)。

 

1885321日,在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200歲誕辰週年之際,聖約翰教堂的南側放置了一塊牌匾,上面有城市檔案員古斯塔夫·烏斯特曼(Gustav Wustmann)設計的銘文:在原來聖約翰墓園的這一側//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1750731日的下葬之地”。在決定建造新的聖約翰教堂之前,聖尼古拉的牧師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特蘭斯切爾(Friedrich Georg Tranzschel)在1893年底利用這個機會尋找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葬身之地。根據口頭傳統,“巴赫被埋在離教堂南側的門直走六步的地方”。這個傳統說法是什麽時候開始的,以及它實際上是指聖多馬樂長,還是另一個巴赫姓的人(如大學抄寫員米歇爾·巴赫),其實都不得而知。就在尋找巴赫墳墓的前幾天,伍斯特曼在一份關於“巴赫墳墓”的研究報告中發表了他的疑慮,但他支持萊比錫市議會任命的委員會的計劃,即在教堂南側的一個標記區域,按照口頭傳統,將地面“挖掘到大約2.5米深”,正如萊比錫解剖學家威廉·希斯(Wilhelm His189533日報告的那樣(第4頁)。在22日。

189410月,掘墓人發現了一個帶有橡木棺材的墳墓,下午,威廉·希斯與解剖學仆人多恩菲爾德Dornfeld在持續的雨中發掘了裡面的遺物,而手和手指被不完全地保存下來:“正如立即被確定的那樣,這具骨架屬於一個絕不是很高,但身段挺好的老人。因此萊比錫市議會任命的委員會在189538日表示:“18941022日,在聖約翰教堂的橡木棺材里發現的一位老人的遺骨是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的遺骨,這是一個可能性非常高的假設”。([16]頁)由於在橡木棺材上又埋葬了一個女人,在她的棺材里,除其他東西外,還發現了一個頂針,所有相關人員都認為他們發現了約翰·瑟巴斯蒂安和安娜·馬格達萊納·巴赫的墳墓。實際情況是否如此,還有待觀察。聖約翰教堂南墻上的碑文寫道:“偉大的聖多馬樂長巴赫被埋葬在現在教堂墻的這個地方。當舊教堂中殿被拆除時,墳墓於18941022日被打開。新建築完工後,巴赫的遺體於1900716日被埋葬在祭壇下的地下室”。在研究實驗室里,被找到的頭骨與現存的巴赫畫像進行了比較,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根據觀察,這位身高約為166米的男子的屍骨與詩人克里斯蒂安·弗爾奇郭特·蓋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遺體一起被安葬在新聖約翰教堂聖壇處臺階前專門建造的墓穴中,並被裝在法國石灰石製成的石棺中。巴赫·蓋勒特的墓室在1945年被水泥混凝土天花板固定住了,因此這兩具展示用的棺材在聖約翰教堂被毀後毫發無損。1948728日,大學石匠大師阿達爾伯特·馬萊奇(Adalbert Malecki)將巴赫的棺材轉移到了聖多馬教堂;蓋勒特的棺材被放置在大學教堂的北面的詩班房里,19685月被炸毀之前,是被埋葬在南面公墓的第一區,第21號繼承墓地里。

 

在聖約翰教堂支持協會的倡議下,一個矩形標誌著前巴赫·蓋勒特墓室的輪廓,一個圓圈標誌著格拉西博物館前草坪上所謂的巴赫墳墓原來的位置。2016年,萊比錫市在石頭圍欄上鑄造了銅牌,上面寫著聖約翰教堂和斯皮塔爾的歷史、墓地以及巴赫和蓋勒特的墓地的信息。

約翰·克里斯蒂安·霍夫曼的住所

在離聖約翰教堂幾米遠的地方,今天奎爾大街Querstraße的交界處,是小提琴和魯特琴製造商約翰·克里斯蒂安·霍夫曼的故居地。他的祖父,小提琴製造商維特·霍夫曼(Veit Hoffmann)來自伊爾梅瑙(Ilmenau)附近的卡默伯格(Kammerberg),於1652年在聖多馬教堂與來自達倫(Dahlen:萊比錫東部約40公里)的安娜·瑪麗亞·希羅尼穆斯(Anna Maria Hieronymus)結婚。 她擁有位於貝特爾街(Bettelgasse),今天約翰尼斯街(Johannisgasse)的一棟房子,後來成為了維特·霍夫曼的工作室。1698年,他的兒子馬丁·霍夫曼也在貝特爾街獲得了一棟更大的房子,“兩邊都是建築,前面是花園”,它與大波西米亞花園(Großbosischer Garten)的南邊接壤(霍夫曼2015,第47頁)。他第一次婚姻的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霍夫曼(Johann Christian Hoffmann)在1727年從他剛過世一年的姐夫約翰·弗里德里希·梅斯肯斯(Johann Friedrich Messkens)那里獲得了位於格里馬石街(Grimmaischer Steinweg)的兩層樓房。霍夫曼的第二任妻子伊麗莎白在17369月也帶來了兩棟房子,就在郵局對面的格里馬石街開頭的幾米處;這些建築在霍夫曼死後被出租並歸屬於他已故妻子的家庭。

 

霍夫曼家族為萊比錫的教堂提供了高質量的弦樂器。1721430日,新教堂管風琴師格奧爾格·巴爾塔薩·肖特(Georg Balthasar Schott)指出:“以下樂器屬於新教堂:第二小提琴/第一中提琴/第一大提琴/所有這些樂器都是由當地樂器製造商霍夫曼製造的”。1730年,他再次以36塔勒的價格提供了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17371223日又以24里克達勒的價格提供了一把中提琴(Hoffmann 2015, p. 118)。為了兩個主要教堂的聖樂事工,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還向“波蘭皇家和薩克森選帝侯宮廷樂器和琵琶製造商”(Königlich Polnischen und Churfürstlich Sächsischen HoffInstrument- und Lautenmacher)訂購了“兩把新的優質小提琴,一把類似的中提琴,以及一把帶弓的大提琴”,霍夫曼於1729年交付,總價36塔勒(文件二,272)。最遲在1732年,巴赫將弦樂器的常規護理工作委托給了小提琴和魯特琴製作師;在此之前的幾年還沒有發現其它任何有關文件(文件二,編號160)。

 

在這些官方事務之外,巴赫與霍夫曼已經有兩個工作以外友好關係的例子。1730313日,巴赫在瑪麗亞·羅西娜·施拉姆(Maria Rosina Schramm)的洗禮中擔任教父,她的同名母親是霍夫曼的同父異母的妹妹。霍夫曼在1748911日的遺囑中,在第11點下規定:“如果在我死後有屬於我自己的樂器,它們不應全部出售,而應轉給我親愛的朋友,即:1. 格奧爾格·安德烈亞斯·約阿希姆H. D. George Andreas Joachim2. 樂長先生: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 3.) 約翰·大衛·基爾希先生(Johann David Kirsch 4.) 約翰·克里斯蒂安·韋勞赫先生(Johann Christian Weyrauch5.) 卡爾·郭特赫夫·格拉赫先生(Carl Gotthelff Gerlach),應通過抽簽分配,但我的女繼承人應保留兩部,她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不經抽簽從里面任選;其他人,連同她指定的朋友,應通過抽簽在她之前各得到一部。” (Hoffmann 2015, p. 116 and Doc II, No. 573)。霍夫曼於175021日去世,巴赫於728日去世。在這段時間的某一天,他將遺產轉讓給了他的兒子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巴赫(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但由於兒子在他父親去世十天後175087日去世,因此樂器又轉回給霍夫曼的繼承人(文件二,編號613a)。

教會辦公樓

在宗教改革過程中,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以北屬於聖多馬修道院的建築落入薩克森公爵莫里茨Herzog Moritz von Sachsen)的手中,他於1543年將其賣給了萊比錫市議會。然而,公爵讓格奧爾格·法克斯(Georg Fachs)買回了聖多馬街(Thomasgasse/克羅斯特街(Klostergasse)的轉角建築,並將其改造為萊比錫辦事處的管理機構。從17世紀開始,此辦公樓(Amtshaus)是選舉租稅局,從1712年到1839年奧古斯都廣場上有代表性的新建築落成,是選舉首席(後來的皇家)郵局(巴赫的作詞家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亨里奇Christian Friedrich Henrici1727年起在此工作)。從1707年起,辦公樓也是新教改革宗教徒的禮拜堂。從172110月到1751年,改革宗的會眾由雙語傳教士皮埃爾·德·科斯特(Pierre de Coste)主持,他以其自信、和解的態度在萊比錫的學術界受到尊重。巴赫家族和他之間的關系不詳。改革宗教徒於1838年接管了該建築,並於1840年啟用了一個簡單的新古典主義布道廳,該廳一直使用到1899年特隆林環(Tröndlinring)上的教堂被祝聖。

1749411日至12日晚間,辦公樓幾乎完全被燒毀,辦公樓檔案館的大部分資料,包括賬簿和檔案庫都被燒毀。重建後的建築一直存在直到1902年;在該位置上,根據奧古斯特·赫爾曼·施密特(August Hermann Schmidt)和阿瑟·約翰里蓋德(Arthur Johligeder)的計劃,建造了由弗朗茨·埃伯特(Franz Ebert)設計具有新藝術主義和新巴洛克元素的豪華百貨商店。

 

在辦公樓的西邊,聖多馬街上還有三座市政建築。執政官由兩名神學家和兩名律師組成,多年來逐漸壯大,自17世紀初以來一直在門牌11號的房子裡開會。作為一個主權機構,它監督公共服務、教會紀律和神職人員的生活方式,管理教會財產、醫院和濟貧院,並負責雇用雇員,這些雇員通常必須由當局推薦或至少由當局確認。此外,執政官還對神職人員及其家屬、教會雇員以及墓地等機構行使管轄權。1723年,薩克森議會由院長約翰·弗朗茨·博恩(Johann Franz Born)博士、評審員安德烈亞斯·瓦格納(Andreas Wagner)博士、郭特弗里德·蘭格(Gottfried Lange)博士、約翰·施密特(Johann Schmidt)博士、薩洛蒙·弗里德里希·帕克布什(Salomon Friedrich Packbusch)博士以及薩洛蒙·德林(Salomon Deyling)博士組成,此外還有質詢員丹尼·彼得曼(Daniel Petermann)和其助手路德維希·郭特洛夫·彼得曼(Ludwig Gottlob Petermann),兩人在該建築中有正式公寓;此外,約翰·弗雷德里希·霍夫曼(Johann Friedrich Hofmann)擔任精算師,約翰·米歇爾·斯坦納(Johann Michael Steiner)擔任看管。

 

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與執政官有過幾次接觸。首先,當局必須在1723422日確認他被選為聖多馬學校的樂長(文件二,第130號),這在1723513日就完成了。(文件二,第134-136)17289月,聖尼古拉教堂的副執事郭特利布·高德利茨(Gottlieb Gaudlitz)在與樂長的爭執中向議會提出申訴。按照以前的習慣,樂長在講道前後選擇會眾聖詩,但高德利茨在9月初的晚禱儀式上接手了。高德利茨與巴赫發生了爭執,他認為自己的既得權利被削弱了,導致高德利茨在172897日求助於議會,議會在第二天宣布,今後樂長在這些問題上必須服從傳道人的意見(文件二,第246號)。兩周後,巴赫將這一分歧提交給萊比錫市議會,結果未知(文件一,第19號)。

 

左邊相鄰的建築是聖多馬管堂人Thomasküster)的住家(12號房子)。曾住在這裡的管堂人包括神學家約翰·克里斯托弗·羅斯特(Johann Christoph Rost),從1716年到17391116日去世為止,他的前任副手克里斯蒂安·柯平(Christian Köpping)於17391124日接替了他,之後於1772年去世。在他任職之初,羅斯特編撰了兩本關於崇拜禮儀和聖多馬教堂史料的文件,後來他的繼任者們繼續這項工作。此外,它們還包含關於巴赫的清唱劇和受難曲的演出以及巴赫時代聖多馬教堂硬體設施的說明。這一排的最後一棟建築是今天的聖多馬庭院Thomaskirchhof 22號)從1543年起是聖多馬教堂牧師的住所,在19世紀是管理員的住所。

 

謝爾哈弗之家 (Klostergasse 9)

選帝侯位於修道院街9號(Klostergasse 9)的官邸附近有一座住宅公寓和釀酒廠,自1499年以來一直屬於聖多馬修道院。最遲在1717年,這里建起了一棟有代表性的四層現代住宅樓。1720-1722年,這所房子附屬於酒商約翰·謝爾哈弗(Johann Schellhafer),他在這里經營一家酒館。“謝爾哈弗之家”的後樓面積為20x 8米,三樓有一個寬敞的大廳,它被稱為 “阿托帕伊大禮堂”(Artopäischer Großer Saal),是以當時的房客約翰·格奧爾格·阿托帕伊(Johann Georg Artopaeus1739-1751年)所命名的。大廳的一端有爐子,對面是“一個音樂家的合唱團”。由聖多馬教堂和大學管風琴師約翰·郭特利布·郭爾納(Johann Gottlieb Görner1723-1756年領導的學生音樂社團(Collegium Musicum)經常在這個廳室里演奏音樂,而萊比錫人也用這個大廳舉行婚禮。從1767年到1909年,謝爾哈弗的房子成為“薩克森旅館”,但後來由於多年失修,1968年被拆除。1978年完工的建築包含了一個令人懷舊,由羅克里茨斑巖製成的巴洛克風式門。

Bildnachweis: Bach-Archiv Leipzig (Fotografien: Dr. Markus Zepf, März 2020)

在“謝爾哈弗之家”的大廳里,約翰·瑟巴斯蒂安·巴赫與聖多馬學校的寄宿生,可能還有學生組成的樂團一起表演了至少三部由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亨里奇(Christian Friedrich Heinrici)作詞的婚禮清唱劇。172825日,根據教堂登記冊,部分保存下來的清唱劇《快樂的普萊森鎮》“Vergnügte Pleißen-Stadt BWV 216.1正午時分,在寡居的萊比錫商人約翰·海因里希·沃爾夫(Johann Heinrich Wolff , 1690-1759)與來自齊陶的蘇珊娜·雷吉娜·海默爾(Susanna Regina Hemel , 1708-1779)的婚禮上演出。後者是波蘭皇家和薩克森徵稅人的女兒。他們結婚後最初住在聖多馬街,後來住在帝國道,至於他們與聖多馬樂長和城市音樂總監巴赫或其作詞人有什麽關系,目前仍然不明。

 

1729118日,在律師兼大學教授約翰·弗里德里希·霍克納(Johann Friedrich Höckner)與德累斯頓(Dresden)宮廷醫生雅各布·巴托洛馬伊(Jacob Agnetha Bartholomäus)的女兒的婚禮上巴赫呈獻了清唱劇《神恩待等候祂的人》“Der Herr ist freundlich dem, der auf ihn harret BWV 1145 [BWV Anh. I 211],保存了印刷本。1729726日,巴赫和他的音樂家們為寡居的商人克里斯托弗·格奧爾格·溫克勒(Christoph Georg Winckler, 1690-1748)與萊比錫商人的女兒卡羅琳·威廉·約歇爾(Caroline Wilhelmine Jöcher1710-1749)的婚禮上演出了婚禮清唱劇《愉悦的火焰,加倍的力量》“Vergnügende Flammen, verdoppelt die Macht BWV 1146 [BWV Anh. I 212]

 

Subscribe to